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对我国国民教育需要"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自我育德、自主成长。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深挖活动中的德育资源和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以积极向上、鲜明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教师应根据德育的特殊性、实践性,关注真实适合的德育起点、社会普遍的典型事例、指向开放的思辨问题、经得起检验的道德判断,使学生不断积淀、丰富、重构自己习得的道德认知,真正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学科育德是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学科教师不仅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教师有必要以道德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道德,道德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中国人的道德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教育要坚持德育为本,德育要秉承立德树人。为应对道德的转型和重构,道德教育一要做到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二要实现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7.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好德育。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渗透德育呢?一、以高尚的师德育人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只有为人师表才能立德树人,教师身教的效果优于言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道德的国度、文明的古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特性是道德文化。中国自古有很多教育名家,他们都关注与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各有特色、自成体系的德育思想。在倡导立德树人,建立文化强国的今天,梳理与吸取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德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小学时期的学生思想发展不成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正确引导,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10.
金颖 《中国教师》2020,(2):92-95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发挥道德与法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心骨"作用,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德育实施体系,切实破解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两张皮""两套体系"难题,探索了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1.
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切实担负起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目标不放、把道德法治课上出学科特点和侧重学生道德法治感悟教育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得初中生真正地喜欢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道德思想均认为道德可教,但德育现实境况却又引发质疑。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厘清道德的可教性有利于深入认识德育理论,并有利于推进"德育低效"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政策法规、实践、语言学、人本和学校教育性质等多维视角,分析论证了道德的可教性。道德的可教性受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制约。基于道德的可教性及其局限性,本文对学校德育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注重宣传再动员、德育目标再调整、德育内容再丰富、德育方法再多元以及德育评价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立德,立言,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今人所探索的理想内容。德,即是道德。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需要完善美好的德行来做根基,假设一个人处世行事离开了道德这个水准,就会"人人得而诛之",从小学就开始的品德教育课程实际上就突出了美好德行的意义。美好德行是一个人成为全人的具体体现,需要切实行之。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课程的开发既要有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为了避免以教代学的局限,需要凸显学习立场,深入思考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针对如何开发德育课程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可以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视野展开讨论,期望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严玉萍 《语文天地》2013,(12):61-62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说:"有德有才是良才,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为西藏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西藏内地班(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一、语文德育的内容以及表现语文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所反映的社会理想、道德情操、人生哲理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内化论域中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模式的提出,弥合了以往单纯从社会发展视角开展德育的不足,使得基于"综合范式"之上的完整德育由此形成。在道德内化论域中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牵牵抓住"主体性"这一关键词,突出高职特色,着力构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维共构的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更是高职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关颖 《中华家教》2013,(9):10-1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是"立德树人"。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还得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在对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德育功能来看,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德育又常常被家长们所忽略。如何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担,是每一位对子女未来抱有美好期望的家长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表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静心思考"学校教育应该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立个人美德,树健全的自然人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从培养优秀的人才着手。而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关注个人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独立个体,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的一年,邯郸市教育系统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六爱塑魂"教育,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学先进、提质量、强基础、抓常规,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工作水平,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2014年,我市德育工作将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市教育重点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完善制度、规范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成为国家教育发展重要方向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中小学德育中育人理念偏执、培养模式固化、考评机制低效等异化现象,消除教学定位失准、学生兴趣降低、学生道德认知脱离实践、存在偏差等危害,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