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危机研究引发学界关注。文章基于陈新仁(2013)的语用身份建构理论,以天涯社区中网民对天津港爆炸案一事的评论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考察在社会危机语境下,网络草根话语中所建构的地方政府形象、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其语言语法实现。本研究有助于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深入了解受众心理、并据此采取适切的话语行为进行危机传播,从而实现"以言取信"并有效建构政府公信力的根本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丽 《采.写.编》2021,(7):107-109
新时期,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使得网络话语生态环境更开放、更自由、更个性、更多元,新兴话语形式使人们日常交往行为复杂化,高校作为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新媒体话语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和渗透力更加迅猛,这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00后"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语境下高校话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分析高校思想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新困境,并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新闻社群话语体系中有两个核心话语:"理想"与"新媒体"。"理想"话语主要建立在"理想/现实"这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并通过溯及"过去"反衬"现在"。在话语再生产过程中,新闻人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人化框架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建构"理想"神话,以此批判新闻业现状,重塑专业准则,巩固新闻职业的正当性基础。"新媒体"话语则主要建立在"新媒体/传统媒体"这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以此来展望"未来"反思"现在"。新闻人因其所处新闻场域位置的不同,分别策略性地建构"新媒体"神话或"传统媒体"神话,从而正当化其转型或留守的职业选择,在变动的场域结构中重新寻找得以安身的位置感。随着新闻场域结构化转型过程的深化,"新媒体"话语与"理想"话语之间越来越呈现出意义交锋的趋势,并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时空语境中构成了一个杂糅的当代中国新闻社群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张坤新 《新闻知识》2023,(6):54-60+95
视觉文化时代,公共事件的议题构造与社会动员的表征已由“网络造句”转向图像修辞。纵观近年来以熊猫“丫丫”为代表的公共事件,置身于文化语境、现实语境等具体语境中的视觉图像通过提供共时与历时维度的观照,推动指向社会矛盾的公共话语建构。同时,修辞主体主要通过对摄影影像、漫画图像以及拼接图像三种图像符号征用来激发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此外,必须对“视觉转向”下公共修辞实践的潜在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各种现代性话语,都同传媒密切相关.从"五四"启蒙时期现代性话语伸张的"科学"、"民主"、"自由"以及反帝反封建,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阶级、民族、"平等"、"解放"话语,再到六七十年代的"四个现代化"话语以及90年代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种"现代性话语"构成百年中国求索现代化(现代性)道路的斑驳背影.在中国当前的电视传媒语境中,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现代性话语":作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以"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话语;以追求文化认同、建构民族身份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话语;90年代以后以市场化为其主要内容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又成为合法化的、主导的世俗现代性话语.无疑,正是这三种现代性话语支配或操纵着中国整个传媒的走向.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多元的现代性话语实践是如何建构电视传媒的;再次探讨它们与更为宏阔的历史与社会过程的联系,因为电视无法脱离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3)
结合对即将出版的《网络时代媒介公共性的建构》一书的评述阐明:对传媒公共性或传媒公共领域的研究,应从中国语境的实际出发来正确地运用公共领域的理论,应从网络公共事件的命名与视域角度切入网络公共领域的探讨,而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是其推动力量与阻碍力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还是一个"准公共领域"或"类公共领域",其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从学理上和实践需求上阐述了大众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修辞范式建构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修辞学的"六何说"和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尝试构建出了一种中国城市形象修辞传播范式。从认知的角度阐明了传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和城市视觉,而且要突出城市的辨识度。重点强调要使用"接合"这种修辞方式将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纳入到"中国梦"这一宏大的话语框架中,在多种媒介中结合文本语境和场合语境进行有效宣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构了一个现代网络语境.在这个语境下,博客成为现代人表现个性、展示自我风采的新型的交往和互动平台.在博客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博主的群体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博主从最初的"草根"群体为主转变到以名人博客为主,博客似乎脱离了本身的作为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工具性含义,进而成为了一个"秀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环境塑造了新的价值需求,使得青年话语呈现出个性表达、自主参与、多元异质等新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在对青年群体进行主流价值引导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真实性缺乏、正确性离场、真诚性不足,影响了主流价值引导的实效性。本文立足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借助其"有效性原则"为缓解冲突提供适配决策,使主流价值产品适应青年话语特性,以实现"对话式"话语接洽,达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野,总结了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发生的三个转变:其一,<大国崛起>是应中国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崭露头角这一国际语境而生的,<走向和谐>却是中国需要进一步"走向和谐"这一国内语境的产物;其二,<大国崛起>运用的是风水轮转的"循环模式"、而<走向和谐>运用的是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进化模式";其三,<大国崛起>为我们建构了创新、诚信和学习的话语,而<走向和谐>建构的则是冲突与和谐的话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4):47-51
社交网络兴起以来,网络表情迅速成为了在线交流的主要辅助性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谈话双方身体缺场,弥补非言语线索的缺失,创设并优化在线谈话场景,同时在植入隐喻内涵和消解严肃交往方面契合在线交流的心理需求,便于个体在群体中获取身份认同与自我实现。但是它所生成的"伪语境"和构造起来的话语体系容易与传统话语形成隔阂,也衍生出表情符号与网络文辞伴随使用、互为注解的新现象,客观上助推网络表达倒向视觉化和媚俗化。  相似文献   

18.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语境中的权威遗产话语不同,中国语境中的权威遗产话语有助于加强弱势民族和社群在社会公共文化领域的集体叙事并为其争取文化权益。以拉祜族创世史诗为例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遗产话语实践涉及文本、话语阐释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少数民族在官方权威版本生产和话语阐释方面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反身性。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遗产社会实践中,官方权威遗产话语是生产少数民族象征资本的主导力量,文化旅游背景下的非遗资本转化已成常态,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建构得益于科技传媒的普遍应用。在非遗资本的生产、建构和转化过程中,由于受权力、资本、利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遗产社会实践往往存在问题。从遗产话语实践角度出发,为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必要强调:赋予非遗"活"在当下的现实合法性是必要前提,建立相关主体的合作制衡机制是重要保障,鼓励面向未来的遗产心态和创造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周艳 《出版科学》2010,18(6):28-30
社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城",充满种种话语.编辑团体同样以"话语"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编辑话语是编辑行为与编辑文本的总和,体现在出版物话语之中,通过出版物话语与其他话语的交流对话,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