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在"大语文"中培养"大写的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先儒"(孟子)的所谓"一乱一治"的怪圈中翻滚.鲁迅先生在苦闷、彷徨、求索、呐喊与战斗的一生中,"立人"乃是其思想的核心,要救治国民,首先要救治他的灵魂!深谙教育之道的鲁迅先生正告我们:教育要培养"大写的人"!何谓"大写的人"?时至今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换言之,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下学术期刊之“立言”叶赋桂张凤莲古人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办期刊即是一种立言,作者和编者为社会、科技和历史文化立言。但要言而不朽,这“言”须“立”得起来。如何“立”?各个时代、社会的标准不一,孔子有孔子的一贯之道,美国有美国的价...  相似文献   

3.
“立功”“立言”和“立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立德”是最根本的,“立功”和“立言”以“立德”为基础又体现着“立德”。三者统一,就是“内圣外王”,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相似文献   

4.
于迎娣 《江苏教育》2014,(11):65-65
在当下学校里,我们经常听到正义凛然的大道理,见到拼搏奋斗、成功励志的大场面,比如一些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大考前的“誓师大会”等,鲜能听到淡定、平静的演讲。然而,我们教育人是否懂得用心去修炼自己“教平凡”的能力?“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价值追求,可是追求成功、教授成功的方法却又常常落脚在“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上。而“修身”、“立德”因为关涉的是个人修养和品性,往往不被纳入教育的范畴,也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和尴尬。冷静反思,这或许和我们学校一味注重“成功教育”、忽视“平凡教育”有关,和我们老师具备超强的“教成功”的能力、却又严重缺乏“教平凡”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与竺可桢,皆为浙江绍兴人,一位是明朝大儒,一位是浙大校长。阳明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竺可桢以阳明先生“致知力学”的治学精神、“内省力行”的道德修养、生于忧患的“公忠报国”精神和协助地方改良社会的服务精神,鼓舞浙大学子修身治学、服务社会。竺可桢教育思想兼具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若西方教育制度是其思想的骨架,阳明思想则是其血肉,滋养竺可桢形成其独特、丰满的教育思想,支撑竺可桢在抗战时带领浙大师生蹑阳明先生的遗踪西迁,服务地方社会,创造出“东方剑桥”的办学奇迹。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转型,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发扬并努力践行教育家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  相似文献   

8.
李寿鼎 《云南教育》2010,(23):48-4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品位的校长,就有什么品位的学校;校长的“质量”即学校的“质量”。有人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要有“立德”、“立人”、“立业”的学校管理观。  相似文献   

9.
关于立德树人,教育人应该耳熟能详,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但对于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为何,以及如何“立德树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则不同。“立德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普遍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中,立德重于立功,立功重于立言。随时以国家利益为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建功立业的手段和途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11.
陈自鹏 《天津教育》2013,(16):13-13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对范宣子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我们理解,“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相似文献   

12.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其具体表现为:民惟邦本,敬德为民;进德修业,重视文化;崇尚操守,讲究气节;仁者爱人,恭谦礼让。  相似文献   

13.
一、用作文理清思绪 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要写自己所感,写自己所悟,写自己所发现,写自己所感动,写自己所喜怒哀乐,即用真情的笔写出真情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一、用作文理清思绪 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要写自己所感,写自己所悟,写自己所发现,写自己所感动,写自己所喜怒哀乐,即用真情的笔写出真情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一脉相承。表现在人生目的上 ,提倡立大志 ,以天下为己任 ;在人生价值上 ,强调追求崇高精神价值 ;在人生态度上 ,主张务实、操守、奋发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下学校里,我们经常听到正义凛然的大道理,见到拼搏奋斗、成功励志的大场面,比如一些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大考前的"誓师大会"等,鲜能听到淡定、平静的演讲。然而,我们教育人是否懂得用心去修炼自己"教平凡"的能力?"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价值追求,可是追求成功、教授成功的方法却又常常落脚在"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上。  相似文献   

17.
与郭吉成老师相识已逾十年。郭老师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尤其深刻,高大儒雅的他站在一块照壁之前,照壁上以飘逸遒劲的行书写着一句话:“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显然,这句话化用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名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众所周知,这“三立”乃是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不朽”境界,窃以为这“三立”在郭老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寇爽 《中小学管理》2022,(11):51-53
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立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推动教师专业能力重构,回应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首先,通过确立“立己达人”的教师文化观,激励教师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价值引领;其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在“学本课堂”“学本作业”“‘3+X’导师制”实践中促进教师核心能力发展;最后,通过创新平台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元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左传》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佛洛依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要想成就一个优秀的广告人,在"三立"、"三我"之后还可分别加上"二立"和"二我",成为"五立"和"五我"。"五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立人"。"五我",即"本我、自我、超我、新我、非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虽不能达到人人立德、立言、立功的境界,但“立德在先”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的原则。我们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的根本是学生,德育的真谛是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主线。基于这样的认识,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手段,构建德育体系,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师德师风先进单位、郑州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