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钟嵘《诗品》序文谈到“诗之至”的标准,是“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魏晋以来的文论,普遍重视文学“滋味”的论述,钟嵘诗评故有此说。钟嵘诗评的这一标准,实际上指出了怎样品评“诗味”的问题。一部《诗品》,评述某诗人五言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滋味”说是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观点。过去对它的研究多从创作主体去理解,极少从欣赏主体上去理解,这于整个文学过程来说虽然不够完整。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对“滋味”说作一论述,以图补此不足。  相似文献   

3.
自孔子提出"诗可以怨"以来,"怨"不仅成为诗歌的功能,也逐渐成为诗歌审美的标准。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诗歌时,"怨"亦成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分析钟嵘"怨"的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魏风骨”是指在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影响下,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具体说,其“风骨”是指充实的内容、真实的感情和刚健有力的语言风格,“慷慨悲凉”、“梗概多气”概括了建安文学的精神面貌。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自魏晋后.进步文学理论批评家如刘勰、钟嵘等使用以批判和抵制形式主义文风;进步诗人如左思、陶渊明等以之作为  相似文献   

5.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刘宋时期两位著名诗人谢灵运和颜延之如何评价,历来是文学史上诉讼不决的一桩公案。钟嵘《诗品》则作出了扬谢抑颜的评语。本文认为,谢灵运诗歌的“芙蓉出水”和颜延之诗歌的“错采镂金”作为两种美学风格和创作技法的代表,尽管读者可以各有偏好,但它们本身并无高下之分。钟嵘所以会对颜谢诗歌作如此褒贬,这与中古文坛的“文笔之辨”密切相关。颜谢两人当时所持的分属于文学观念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笔”观,和“文笔”观在齐梁时期造成的批评界重“文”轻“笔”的倾向,是钟嵘扬谢抑颜诗评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中阐述“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南北朝。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先后对“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范畴的形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晚唐的司空图突出地继承和发展了“滋味”说,创造性地提出了“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标准。文章对“滋味”说“韵味”说的内涵作了臆说,并分析了“滋味”说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论家们对以“吟咏情性”为根本的“含蓄”和“意境”两个方面的理论建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唐代诗人以至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创作旨在追求一种蕴藉含蓄、韵味隽永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的诗歌理论,自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至汉魏以降的卫宏、刘勰、钟嵘,大抵采用“逻辑思惟”的方法,“以文论诗”为传统。到了盛唐时期,杜子美(甫)另辟蹊径,打破了这一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新体制。所谓“诗”,即指近体诗中的“绝诗”,所谓“以诗论诗”,就是通过绝诗,以“形象思惟”的方法,对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作用、手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展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到清末的王国维那里,“意境”有了更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我们普遍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阐释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但这种阐释方式存在诸多局限。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作为诗学理论,与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浪漫主义对差异性、非决定性以及一体化与个体化统一的有机整体原则的尊重,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成、本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世界文学”本质上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价值理想,这种世界主义的价值理想与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内在地融合起来,构成我们所试图理解的马克思“世界文学”理论的本质内涵。浪漫主义的价值理想、有机整体原则以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批评方法,它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不断流传和发展,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论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批评方法的运用,钟嵘《诗品》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知人论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从诗歌发生、诗歌本质、诗歌风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钟嵘对这一批评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曹植聪慧、博学,极富文学才华,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谢灵运誉之为才高八斗。他也确实无愧为建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词彩华茂:’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七步诗》,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定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语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钟嵘“气之动物”之“气” ,并非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指“气候”、“节气” ,而是指万物以此生 ,万象由此始的元一之气 ,即“元气” ;钟嵘的诗歌生成观 ,也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亦本前人之说”、“本于旧说” ,它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 ,是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建安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世积乱离、满目疮痍,却决不是一个颓唐、小巧的社会,也不乏精力弥满的作家。建安时代许多作品呈现了“力之美”的风貌,建安文学可以说是“力”的文学。刘勰大约是以“力”论文的第一人,也是以“力”许建安文学的第一人。他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力柔于建安”。钟嵘也指出:“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至陈子昂则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出要复“汉、魏风骨”,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从此,建安文学便与“建安风骨”联系在一起了。当然,建安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只是有“力”这一个特点,但有“力”无疑是建安文学的显著特点,“建安风骨”为后来历代论家所  相似文献   

17.
孟楠 《现代语文》2009,(12):124-125
艾略特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提出了文学的整体论、“非个人化”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对荚美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其论文《传统和个人才能》和《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为基础,旨在浅析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雅”与“怨”是《诗品》中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钟嵘诗学理论的两极。对这两个美学概念的认识,是了解这部作理论体系的最直接的方式。试图从作、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五言诗的发展情形来说明:雅与怨的标准的提出和完善,是诗的形式走向雅化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其师承”。它对汉魏六朝120余位诗人进行了品评,并且对我国五言诗发展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清理,籍以推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健康成长。其中最能表现钟嵘远见卓识的莫过于他高举“建安风力”这面美学旗帜,使他的诗歌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深度和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