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是提升旅游品位的关键.本文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高乡村旅游品位的出路,最后提出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海南乡村旅游,不论是对旅游业本身,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分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选择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着力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注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养,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乡村旅游模式,提升乡村旅游品位,拓宽乡村旅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开发阿拉尔市文化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深入探讨高校图书馆作为当地文化资源的集散地,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挖掘内在潜力,拓展服务方式做好文献信息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以创建该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品牌,树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本文作者采用SWOT方法对发展博物馆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作者的对策意见。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遗产旅游的兴起为博物馆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使博物馆旅游这种传统的文化旅游形式面临着挑战。对它的研究既可以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对免费后的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作有益探索。博物馆应响应市场和社会的脉动,关注游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张丹凤 《科教文汇》2009,(3):207-208
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本文作者采用SWOT方法对发展博物馆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作者的对策意见。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遗产旅游的兴起为博物馆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使博物馆旅游这种传统的文化旅游形式面临着挑战。对它的研究既可以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对免费后的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作有益探索。博物馆应响应市场和社会的脉动,关注游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乡村游客感知价值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梳理,分析了旅游前、中、后不同阶段游客的感知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要通过合理的营销刺激和有效的期望管理、数字化产品信息和可视化产品特点、丰富旅游活动和提升服务设施、重视售后服务和建立沟通渠道等策略来提升乡村游客感知价值,拓展乡村旅游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7.
"文化澳门"旅游形象可缓解澳门"赌城"旅游形象的负面影响,提升澳门旅游目的地文化品位。本文以"文化澳门"旅游形象因子和资源载体为研究基点,阐述了"文化澳门"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设计、核心与重点项目的塑造,并提出了不同主体、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客源市场的形象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颜 《科技广场》2012,(8):214-218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结构高级化的必然结果,发展文化旅游能够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本文考察惠州旅游发展状况,指出惠州旅游产品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观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做大做强惠州旅游业;对惠州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即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市场条件、旅游接待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徐兴美 《科协论坛》2007,(3):132-133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也作为一种支柱产业倍受兴业者亲睐,同时,它还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GDP的份量,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认真研究和对待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现状、特点、发展等,无疑对新农村建设、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0,(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基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从临沂市乡村旅游产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创新提出"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本文依据临沂市自身优势地理、文化、旅游等资源创新性提出四种"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即探索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以体验农庄生活为主,休闲、娱乐为主题;以乡村特色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及以康复、疗养和健康养生为主题。研究指出应该坚持统筹规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提质增效,优化乡村各行业资源。从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和丰富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完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功能三个方面着手临沂市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杭嘉湖腹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物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和传统的地方名优特产,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开发潜力巨大,分析了杭嘉湖腹地的旅游开发基础和开发背景,并对腹地开发前后的网络连通状况进行了比较,认为腹地的开发将促进其现有旅游网络功能的完善,提升其知名度和旅游品位,从而带动浙北旅游业乃至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游记的婺源县乡村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  黄朋涛  胡静  李亚娟 《资源科学》2019,41(2):372-380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旅游功能与价值的核心,丰富提升旅游者乡村旅游体验已成为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为案例地,以马蜂窝在线旅游网上关于婺源的旅行游记为数据来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游记文本进行乡村旅游体验要素编码并对各要素指标逐条打分,得到婺源乡村旅游体验要素结构表及各要素评价等级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及“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对其要素结构特征及各要素旅游体验质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内容分析编码归纳发现,婺源县乡村旅游体验共包含自然风光、动植物景观、建筑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展示场所、居民生活风貌等27个要素指标;②SNA分析发现,婺源乡村旅游体验要素网络结构内部协调性较高,且旅游交通、建筑景观、自然风光是最核心的三大要素,而基础设施、市场秩序及文化展示场所是最边缘的三大要素;③IPA分析发现旅游者整体旅游体验质量较高,且旅游者对拍照摄影体验的评价最好,对旅游开发程度的感知最差。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为婺源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韩沙霖 《科教文汇》2013,(18):200-202
目前,海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总的来看,"小、散、弱"的现状仍没有改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一改往日以自然景观和呈现式的文化艺术形式为辅助项目的文化旅游产品,依靠音乐的特殊旅游文化功能,力争把海南独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支柱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变呈现展示为体验和参与,用它独有的文化精髓和魅力来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参与和体验。音乐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依据,参照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实施的"文化经济"新战略。因此,如何合理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利用海南岛独特的音乐文化资源营造与国际接轨的高雅音乐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海南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2012年3月5日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草案之后的今天还需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潘玲霞 《科教文汇》2013,(7):132-133
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景德镇陶瓷为旅游产业利用了原有的陶瓷产品充当旅游文化的陶瓷产品,并进行设计、生产与销售。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只有认真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化的深刻文化内涵,界定其文化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天水与宝鸡同属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两个次级核心城市,两地地域相接,自古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皆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富集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背景下,两地需要消除行政限制,携手西安打通旅游资源市场,合作形成历史文化旅游走廊.通过分析探究天水、宝鸡两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两地整合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服务设施和加强制度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两地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董效康 《科教文汇》2021,(12):130-131
以旅游文创产品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德才兼备的旅游文创人才的培养。基于此,该文认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旅游文创人才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推动学科融合、强化产教融合以及加强文化熏陶等方面的论述,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旅游文创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乡村旅游的发展波及到后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已成为过去30年国际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搜集了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2010年以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通过分析得出:①经济价值取向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②乡村旅游者出游动机多样,体验方式及内容不同,对服务、产品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忠诚度的重要因素。③乡村小企业发展具有局限性,创新和合作非常重要。④乡村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不一,社区参与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且该领域研究更多在于“如何参与”的问题。⑤政府干预存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实践效应的差异,其研究往往与其他领域研究相融合。⑥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呈现批判性特征,旅游的“正向”经济影响在社区层面的实证研究中受到质疑,目的地的文化变迁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负面”“被动”的问题等。总之,国外学者多把乡村旅游视为“现代”经济行为,乡村旅游地作为资本、权力的实践场域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鉴于此,中国学者应根据社会需求拓展乡村旅游研究领域、反思价值伦理问题,重构本土理论等,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彭淑贞  吕臣 《科研管理》2020,41(12):60-69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has always been a dual problem in bo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anti-poverty project in rural tourism.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is embedded into and how it affects the ecosystem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embedd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in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from the two symbiosis unit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answers the relevant issues of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embeds into and affects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 This is a new perspective, an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symbiosis theory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 logistic measurement model, set binary dummy variable, take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PIE)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add area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respectively from the supplier effect, the demander effect, the whole effect into the model, and finally form the model (1), model (2), model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ll effective samples by stata14.  An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ymbiosis embedding theory reveals the black box of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embedd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nswers the complex embedding mechanism that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and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re mutually promoting, and provides a structural theoretical hypothesis for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accurate supply of government,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curate selection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 service quality, safety and itinerary planning, cultural and lifestyle differences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e time cost caused by traffic, information loss, degree of fraud and price frau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the symbiotic perspectives of "supply needs refinement"and "demand needs support", the author proposes: (1)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of the ecosystem.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diversified interest subjects. Carrying out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proces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mechanism. (2) optimizing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to build a model of ecosystem symbiosis.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s implemented from project to community. Project "fine supply", tourism enterprise "fine supply", poor people"fine supply", poor community "fine supply". (3) Strategies such as highlight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symbiosis elements are also raised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upporting demand",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mplement flexible working system, implement holiday "supporting demand"; innovate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capital sources "precise supply supporting demand".  相似文献   

19.
周菁 《大众科技》2013,(6):313-314,353
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储备都十分丰富完善,但是开发现状却不够完善。其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存在着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分散、交通不便等问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宣传力度小、基础设施差、可进入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方式,令其二者优势互补,使遵义旅游业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