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教师日常生活加以界定,深入分析其信息时代教师日常生活的特点,进一步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价值.教师的日常生活需要予以更多关注与理性引导,在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中选择并创造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促进社区居民个性化生活。其理论依据是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现实依据是社区教育促进日常生活由"自在"向"自为"转变,促进日常生活个体由"特性"向"个性"转变,促进日常生活主体由"世俗化"向"个性化"转变。通过日常生活个性化个体的构建,日常生活成为富于诗情的有意义的生活并具有利他性。社区教育核心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联结。  相似文献   

3.
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起始性和基础性作用。良好的日常生活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日常生活教育案例二则,探讨了幼儿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幼儿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及幼儿日常生活教育的社会关注等问题,揭示幼儿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对于研究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是民事法律的渊源,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事法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日常生活解释是人们靠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习惯解释民事法律的一种方式.《民法典》的日常生活解释是把《民法典》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灵活适用并全面实施的主要手段.《民法典》的日常生活解释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  相似文献   

5.
赫勒在其《日常生活》一书中,划定出日常与非日常的界限,界定了日常生活的领域,剖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组织构架及一般图式,使我们获得关于日常生活的总体的科学认知;在此基础上,赫勒对日常生活做出了价值判断,分析了日常生活到类本质活动的进程,挖掘了日常生活自身内含的走向"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可能性,提出要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美好教育生活是学生在学校吃住、交往、闲暇等日常生活以及通过教学生活认识在非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好并习得美好生活能力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具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等特征。美好教育生活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学校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健康有序互动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学生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在非日常生活引领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改造,最终活在有日常生活根基的非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教育生活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的美好价值、培育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意义感和实施学校日常生活的美好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寓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回归日常生活,首先,要立足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建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其次,要了解大众日常情感取向,激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情感;再次,要解决大众日常生活问题,消除社会疑虑。  相似文献   

8.
在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对日常生活的基本界定是她理论的基础。她将日常生活纳入文化的意义上进行解读,彰显了日常生活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只有日常生活的文化革命才能抵御现代性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进行述评,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构架包括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新理解、对日常生活世界三个领域的分析、对日常生活基本图式的勾勒、对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意义的解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公式的描述等内容,它旨在阐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使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态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同步展开;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批判与人文精神的重建、日常与非日常、日常生活批判与知性启蒙、文学与日常生活批判等关系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初创和奠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借鉴西方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了消费主义对我国日常生活的影响,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批判,探索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建构路径,将理论关切转化为对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关怀,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消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儒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是"日常儒学"。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诸特点勾勒出"日常生活"的面相,描绘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日常生活"遭遇解构的命运。因此,如何重构"日常生活"成为了时代的课题。基于儒学就是"日常生活"之学,重构"日常生活",儒学当仁不让。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哲学,是以日常生活过程之本质及其变迁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与探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本体论存在状况,把存在于日常生活深层结构中的内部矛盾及其张力关系上升为哲学问题,是日常生活哲学的基本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美学日益渗透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美学日趋"泛滥",当代美学学者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地认识、引导这一潮流。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和审美发生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成为审美实践的重要领域。因此,探究日常生活理论、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內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信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現,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是富于人文价值的生命活动 ,是美和审美的现实基础一个最为寻常的部分。这是因为 :一方面 ,日常生活相当长久而稳定地给人们提供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恒常形式或者说日常结构 ;另一方面 ,个人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限制内获得一定程度的类本质。日常生活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寻常而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真正的人的存在即人的全面性存在又不单是日常生活领域就能包容或成就的。因而 ,我们在探求和考察日常生活的人文价值与美和审美的现实基础时 ,需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它包括两个亚领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表现出传统性、自在性和异质性,而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则一般出创造性、自为性和同质性。个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达成社会化和个人化,通过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达成专门化和总体化。这两个亚领域中的教育是个体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折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视阈,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自身的特点及变化、理论在两个领域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形式和机制等差别决定了理论传播的差异,因此理论在非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显性传播,而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隐性传播,通过文娱休闲活动载体隐性负载、内隐于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日常消费的合理建构、日常人际交往等活动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和理论旨趣与第一、第二浪潮的女性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基于日常生活体验的身体话语的发现与重估;对基于日常生活差异性的多元主体的尊重;对充斥于日常生活的身体美化与消费的关注。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对日常生活之内的意义和价值及其蕴含的无限可能性的理论揭示,给女性主义日常生活文艺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