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摄影要不要进行深度探索?这在新闻界,甚至在新闻摄影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运用照相机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拍照、机械记录,还讲什么深度。这种看法阻碍着新闻摄影向深度发展。我认为,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一样,不仅要传播新闻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事实表达时代的某种思想与观点,因此必须在报道深度上多下功夫进行研究. 那么,如何增强新闻摄影的深度?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立意要高。就是说摄影记者选定的报道主题,要紧扣时代脉搏,揭示时代特征,弘扬时代精神.这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为一旨。从一些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看,有相当多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2.
背景材料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求对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分析、解释,并交待有关的背景材料.新闻背景材料是深度报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新闻背景材料?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呢?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应如何与此相适应?”这是党的十四大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所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王要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新闻传播,必然与经济体制及其活动方式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式取代传统经济方式的今天,我们的新闻传播方式也必然要从形式到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生产什么与不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主要要从权衡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和社会需要来决定。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报道,报道什么与不报道什么以及如何报道,也应主要由本报、台的覆盖范围和受众群的需要来决定。这  相似文献   

4.
王婷 《新闻世界》2012,(6):142-143
本文通过阐述深度报道在公民新闻日益兴起的新闻传播环境下的重要性,讨论了深度报道需要精心策划和如何策划问题,以及深度报道在面对媒介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融合新闻时应该做出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讲,新闻必须实现审美的传播.①那么,新闻传播实践的具体情况如何?考察我国新时期30多年的新闻传播实践,尤其是考察曾经有巨大影响、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新闻传播的三大"热潮"--"新闻评论热"、"深度报道热"、"现场短新闻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实际上是走了一条虽然理论上不甚清晰,但实践上却相当坚定的审美传播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广播网络的融合新闻?它包括哪些媒介传播符号?怎样对广播网络的融合新闻进行流程梳理、故事建构、背景资料收集以及音视频供给和编排,使受众在需要新闻时以各自最方便的形式获取新闻?这是广播业界特别是广播网络从业人员应掌握的看家本领。本文从理论与现实角度,提出了广播网络融合新闻深度报道的体裁和结构呈现,以期引起业界同仁关注、探索,推动  相似文献   

7.
栾轶玫 《今传媒》2007,(12):45-47
中国重点新闻网站在这样一个网民急速增长的时代,如何将典型报道与主题宣传借助网络深入人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新媒体带来的技术变革对典型报道产生了哪些影响,带来了哪些机遇?在当下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内重点新闻网站如何能更好地传播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如何占领青年人的舆论阵地等等都是当下急需面对与解决的命题.本文正是在上述这一情境下展开的,着重研究在现阶段网络传播日益发达的媒介环境中,以中央主流新闻网站为代表的国内重点新闻网站是如何进行典型报道的?有何特点?传播效果如何?改进的方向在哪里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它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意义、影响、发展趋势等。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它又该如何发展呢? 现实传播环境: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 我国的深度报道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日益复杂化。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不断撞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矛盾加剧。这一切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受众困惑,他们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关系如何,于是有了深度报道产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是对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宣传和大政方针的报道,其政治性、政策性及服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如何让人们在互联网上看了时政新闻发布后,还要再去翻开党报看报道?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报优势,为读者提供理性、建设性的深度分析?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报道深度通过对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材料系统的分析解释,揭示出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问题,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经济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矛盾,揭示本质,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深度",它不仅要表达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索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并将怎样继续发生。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关键是要在深度上做文章。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具有深度呢?要有个好的选题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微信、微视频、自媒体等新媒体,对党报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融媒体快速便捷的传播、生动活泼的海量内容等优势,党报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策划、挖掘优势、打磨精品。本文主要以获得黑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巡礼"为例,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党报深度报道应该坚守什么?转变什么?从而在报道出彩的同时,增强党报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芮必峰  陈夏蕊 《新闻界》2013,(14):62-66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被排斥在新闻生产之外的公众,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介入专业新闻生产过程。针对专业化新闻生产提出的传统"媒介素养"在中国尚未来得及全面普及,新的媒介技术又使新闻生产进入了一个"去专业化"的过程。新传播技术在给人们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什么问题?它对"媒介素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该如何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培养新媒介素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自媒体新闻作品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这使得自媒体很难有独创的深度报道。因此,有深度、有影响、有品质的深度报道成了一个新闻机构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如何才能制作出这样的深度报道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深度报道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通过广度实现深度;要从平民视角入手,让深度报道变艰深为鲜活,易于受众接受;要有延续性,让深度报道影响更深远。  相似文献   

14.
管筱璞 《新闻传播》2022,(1):57-58,61
通过独家的细节披露、专业的分析解读展现违纪违法案件内幕的反腐深度报道,一直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的"金字招牌",更被外界视作观察反腐败斗争的"风向标",长期占据舆论焦点.如何讲好正风反腐故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相关实例,从选题确定、稿件采写、二次传播等方面入手,对新闻生产全流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报道拓宽的是受众的传播力,而深度报道就是提升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融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的采访、深度报道的写作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当前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评价的矛盾分析 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选择是在价值冲突当中进行的。在选择过程中,其客观尺度和价值依据应如何确定呢?也就是说,如何对新闻传播行为在道德意义上进行判断与评价呢? 所谓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评价,主要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善恶与否作出价值判断,从而确定报道者的道德责任。由于报道行为在道德价值上是可选择的,所以对这种职业行为作出善恶区分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对某一记者的职业行为(包括一篇具体的新闻作品)从其社会效果善恶与否的角度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实际上这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报道行为在道德意义上的可评价特点。这种评价通过对报道行为的道德肯定或道德否定两种方式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着扬善抑恶的作用,促使报道者接受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规范,并  相似文献   

17.
一、两种“记者模式”新闻单位应按什么业务方向,培养什么样的记者?记者如何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等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有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的记者?我认为,为拓宽报道的广度与增强新闻时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以及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增加新闻的份量,任何新闻单位都必须有两类记者:信息类记者,专题类记者。信息类记者,性格活泼,东奔西跑,似流星赶月,及时、准确地捕捉新的信息,其报道以快捷取  相似文献   

18.
阮开宇 《传媒》2024,(3):64-65+67
<正>深度报道是通过深入挖掘与描述新闻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呈现新闻内容实质的新闻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凭借深刻的报道内容与影响力极强的社会价值而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碎片化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娱乐化浪潮影响着深度报道的生产与传播,使深度报道陷入困境。为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媒体开展深度报道时应引入数据新闻,重塑报道的严肃性与深刻性,并与新兴媒体融合,改变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与生产模式,从而实现深度报道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杨勇 《当代传播》2003,(4):11-12
前不久,中央要求新闻媒体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把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和群众。这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改进政务报道、提高新闻质量、拓展新闻广度与深度的难得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政务报道和提高新闻质量?如何从众多政务活动中挖掘出老百姓更关注、更有价值的新闻?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进一步改善政务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勍 《青年记者》2003,(2):15-16
结合这几年学习其他杂志(主要是地方杂志)的体会,我对政经类期刊如何实现市场化作了一点思考。政经类杂志靠什么在市场中立足? 办期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市场。作为综合性政经类期刊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杂志,要想打入市场,在市场站住脚,并最终成为中国一流的期刊,就不能不去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看”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