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繁荣发展的表象下,存在着学科先天发展不足与后天高速发展矛盾、学科主干脆弱与枝干繁茂的矛盾、学术研究鉴定与业界评价的矛盾以及研究生入学门槛低、教学梯次不明等问题,应从课程设置、回归本位、遵循市场、注重业务训练等方面来解决问题,确保新闻传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博客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更为紧俏。因此,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中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新闻教学理念的构建和新闻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很不完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新闻传播学科包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一场大辩论的回顾和分析, 提出新闻学只有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 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 而不可能与传播学糅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未来有可能向两极发展: 一方面, 与其他各种学科相结合,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即基础传播学; 另一方面,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不仅将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 如政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卫生传播学等。  相似文献   

4.
博客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更为紧俏。因此,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中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新闻教学理念的构建和新闻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很不完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5.
院长视点     
《青年记者》2016,(4):55
近年来,业界的"军阀混战"和学界的"跑马圈地",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现象。新闻传播学科在新闻价值、新闻自由、舆论舆情等方面仍缺乏共识,核心概念分歧很大;新闻传播共同体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相互认同,新闻职业尊严和归属感下滑。请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的《学科的整体焦虑与学人的圈地梦想》。当前,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正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具备多媒介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之下,新闻生产传播的流程被再造,数据新闻、VR新闻、AR新闻、传感器新闻等各种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层出不穷,它们在不断刷新我们认知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和新闻教育界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作为新闻人才摇篮的新闻教育界,如何紧密围绕需求侧的变化,通过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培养适应传媒新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是近些年广泛讨论的话题,新闻采写技能的教学更因其在新闻学科中的核心地位而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专业建构和人才培养被提上新闻传播教育的议事日程,通过探究新媒体专业建构的理念,提出新媒体专业应以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集群为主体,并且针对新媒体业界发展的人才需求规划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8.
MJC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的简称,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为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传媒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方法与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从业专门人才为目的设置的。由于该专业对传媒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MJC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传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与学科交叉的时代语境、以及MJC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尝试分析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吉俐涛 《传媒》2021,(6):88-90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浙江大学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该校各学科,尤其是传媒院系发展势头强劲.长期以来,新闻教育界密切关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闻媒体发展变革.浙江大学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提出的挑战,"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也由此应运而生.该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国内传媒示范学科;携手学界、业界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浙大特点的新闻传播话语体系.本文就"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的成立,浅析高校在发展数字新闻传媒教育方面作出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吴闻莺 《新闻世界》2010,(11):223-224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具有跨媒体的传播策划力、准精深的资讯整合力、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操作力的人才,就要走一条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培养相融合、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的"融合型"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与美国的CIP学科目录相对照,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暴露出滞后性和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闻传播学科和教育的发展。笔者建议学科目录应体现新闻传播学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可考虑在单一的学术学位之外增设专业学位,同时还应将广告、公关、编辑出版和媒介经营管理等发展得较成熟的研究方向升级为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以来,呈"爆发式"发展的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对新闻生产、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微博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学与传播学在业界实践和学界研究层面呈现出的不同特质,并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科研究水平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消息     
《国际新闻界》2012,(3):11+17+22+34+76+90+126-128
新闻学院承办"全国首届新闻传播教育联席会议"全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联席会议3月10日在我校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以及国内部分新闻学院院长聚首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当代传播》2006,(4):67-68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繁荣,传媒市场格局不断变幻,不少高校把新闻学科当作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大量招生。本文就新建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专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繁荣,但是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看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缺乏实践环节、培养方式雷同化等原因导致新闻专业的人才并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各种弊端,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黎勇 《青年记者》2007,(13):30-3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新闻业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纷纷设立新闻传播院系、不断扩招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业界一批资深或新进人士对于业务研究热忱的高涨,新闻与传播学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专家学者,如过江之鲫,  相似文献   

17.
潘艳 《采.写.编》2022,(5):173-174
理论研究与技能实践的矛盾、特色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矛盾,是高校新闻学科面临的现状。新媒体环境以及融合新闻生产方式,对高校新闻学科现有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与方式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应通过加强学科融合、推进新闻学科中人文课程设置,重视协作能力培养、建构以合作为导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提升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与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韩杨 《新闻传播》2015,(2):60-61
与新闻传媒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各个需要新闻传媒人才的岗位对于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要求,这针对我们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情况和目前的实际情况,之后讨论新闻传播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而以此作为基础来分析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从问题入手探索促进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22,(3):31-32
新闻教育教学与业界如何进行深度融合,补齐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探索出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建立起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常态化通道?1月6日-17日,《青年记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庖丁解news""传媒评论""传媒茶话会""新传学苑"等发布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  相似文献   

20.
"新文科建设"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做出的战略部署,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方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实践智慧教育,通过强调人机协同的教育理念、打造"新闻传播学+"的学习空间、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智慧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