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是一项惠及社会的大工程,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和旗帜性问题,影响深远。根据对Web2.0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现状的分析,结果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Web2.0时代更应大力挖掘网络潜能,全面利用网络课堂、互动交际软件等工具,发挥高校、教师、辅导员等主导性作用,实现信仰教育的全方位化,进而确立Web2.0时代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有效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新媒体拓宽政治素养培育渠道、丰富政治素养培育内容的同时,也冲击政治素养培育传统模式、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养成。对此,提出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政治观念使用新媒体、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新模式、完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的评估体系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人才培育的质量,为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实践"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文章从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专题培训、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实践体验等方面论述了"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4.
Web2.0环境下的社交类应用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而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网络使用普及率和网络活跃水平的群体.通过对常州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征,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实证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的方法对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意识、方法、策略、能力和效果不容乐观。针对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习惯,普及Web2.0知识,强化Web2.0在非正式学习的应用,提升自我监控、协作交流及知识管理的水平与能力,优化学习文化、氛围、资源等外部条件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如今互联网已从web1.0发展到web2.0,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网络素养不仅涵盖网络技能素养,还包括网络法律和道德素养。网络素养提升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要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建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新一代网络应用和服务——Web2.0技术特征,分析了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利用Web2.0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教育理念,并以QQ和博客的应用为个例,提出了Web2.0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自Web1.0时代建立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进入Web2.0时代,它面临网络技术进步和大学生个性化、自主性进一步增强的挑战,出现受关注度不够、点击率过低的问题。为此,需要在社交网络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培育体制内的主流意见领袖,使用网上流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设置讨论话题,抢滩舆论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于Web 2.0平台兴起的一种开放式互联网应用,微博在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已成为信息时代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突破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界限的微博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对待和应用微博改进信息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紧迫课题。从剖析微博的传播特点出发,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本质,探讨如何利用微博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非正式学习受到普遍重视,Web2.0技术以其免费性、开放性、去中心化、聚合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入人心,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文章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借助Web2.0环境下的工具,构建了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模型,以促进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提高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会性软件成为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支持,虚拟学习社区成为人们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微博,作为Web2.0时代社会性软件的代表之一,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值得我们探讨。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高校微博群展开研究,通过量化微群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大学生在微博群这一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人际网络的结构和特征,考察成员间的交互情况。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虚拟学习社区整体结构松散,凝聚力差;(2)社区整体交互模式呈现网状结构;(3)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阵地,因此,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教育者需要首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明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网络化时代等方面探寻出大学生思想变化产生的根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突出教学时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本体三个方面在Web.2.0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指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冲击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的难度;提出了web.2.0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认为要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促进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推广;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考评机制,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树立大德育观,全方位、多向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才能真正把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基于Web2.0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平台特征对构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交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基于Web2.0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并结合具体实例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武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民族振兴的先锋力量更要与时俱进,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从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技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四个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以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则。高校在后疫情时期要从工作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思政工作,注重遵循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创新性要求,同时注重提高思政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必须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教育合力,最终使大学生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要在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担当起自身的使命,必将奠定在其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基本途径,大学生自我教育与修养是其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自身修为、知识与道德、语言与行动等关系。  相似文献   

20.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involve extensive course readings. College instructors have a limited time to cover every detail of the materials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learn in class; thus, they expect students to learn through course readings. However, many college students demonstrate a low level of engagement in course reading tasks. Existing research has reported that most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complete their assigned readings or they only engage in shallow levels of reading such as skimming and literal comprehension. Despite this negative phenomenon in college, a lack of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promote reading engagement in college classroom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college instructors with practical guidance on using Web 2.0 tools to enhance student engagement in this task. According to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Web 2.0 tools share several engagement-enhancing factor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of Web 2.0 technology to engage students by aligning with SDT. Based on the potential of Web 2.0, the paper suggests practical ways of using different Web 2.0 tools (i.e., GoogleDocs, Blog, Twitter, and Facebook) to promote reading engagement in a colleg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