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  相似文献   

3.
喜读圣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在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圣贤之语,它的意思是:学习后不断温习,不是件快乐的事吗?有朋  相似文献   

4.
开心果网站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  相似文献   

5.
岳晓雨 《辅导员》2013,(27):46-4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对于"学而实习之"一段,从古到今的大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解释竟很少有重样的,至今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并且固定下来的译文。当一位学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译文之后总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反映出对这段话的解释确实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6.
幽默二则     
《初中生》2002,(30)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  相似文献   

7.
学而有何乐     
《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相似文献   

8.
岳晓雨 《辅导员》2013,(18):46-47
<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对于"学而实习之"一段,从古到今的大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解释竟很少有重样的,至今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并且固定下来的译文。当一位学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译文之后总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反映出对这段话的解释确实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9.
笑话十则     
《好同学》2005,(11)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  相似文献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  相似文献   

11.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孔子说:"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不是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是一种乐趣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种君子的风格吗?  相似文献   

12.
钱逊 《语文新圃》2007,(11):41-42
《论语》中多处谈到乐(快乐的"乐"),第一章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相似文献   

13.
学而时“新”之,不亦悦乎■孟津县一中张建民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下学习,而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呢,往往有一种惰性,照本宣科和吃老本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通病。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要说:学而时“新”之,不亦悦乎?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学习,更新观念和...  相似文献   

14.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习",通常被认作"温习""复习",因为学的是经义与"道",时时复习,思而有悟,或进而为智,因此这个"时习之"才会成为智者的快乐。今之普通教育的"学而时习之"之"习",则多指"时时复习""时时练习",强化记忆。"复习"的作用,不是为"悦",而是要对付没完没了的考试。所学不足,"复习"则多到滥。大概的情况是,初中三年六个学期,有两  相似文献   

15.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看这句话,也许觉得很浅显,很平常,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不过,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语境的,在这句话前面,他还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说,这"乐"是快乐,比"悦"这种愉悦的感情要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6.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相似文献   

17.
郭丽荣 《语文教学之友》2006,(2):8-17,43-4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自孔子"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始,人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职业,不论你是何种机缘、什么动机。  相似文献   

19.
王鑫 《学语文》2013,(1):68-68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对于此段对话中的“说”字,许多人认为其是“悦”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20.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现行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将"习"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是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当代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习"解释为"实习",强调学了以后需要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