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解读庄子,我们需要读一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庄子具有一种清洁的精神,“庄子钓于濮水”表现了庄子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清洁精神,他以荒唐来对付诸侯的荒唐,以偏激来对付黑暗到极致的世界。在庄子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没必要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他更多地运用寓言与神话,运用想象与虚构,以极富神采之笔,描绘出了一个个超现实的艺术形象,完成了他的十余万言巨著《庄子》。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蔑视权贵,主张“无用”,表现在哲学思想中就是追求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些抽象的思想,庄子赋予它以形象的文学因质,即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夸张、大量采用寓言、丰富多彩的譬喻等等,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色的文章就是《逍遥游》,本文就是以《逍遥游》为视角,管窥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文学因质的。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其想象的丰富、新颖、奇特,即超现实的想象。其主要表现在大量而集中地采用超现实想象的艺术手法;由具体事物引发和触发,而作超现实想象;幻化思维使诗歌的超现实意象纷呈;以心灵观照万物,并进行重组再构。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先秦时代的庄子,以“道”观察和领悟人生,从超现实的领域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这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别具一格的。本文力图挖掘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揭示其在天道基础上所追求的自然与超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庄子深刻地认识到了不逍遥、不自由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感,倡导无待逍遥,把不受任何束缚的绝对自由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但现实不逍遥的悲剧感与超现实的绝对自由既相互对立、碰撞,又相互依赖、渗透,随之产生了庄子思想中的人生悲幻色彩。  相似文献   

6.
想象与夸张,是庄子寓言中一道神奇的风景。庄子的想象与夸张,与一般文学创作的想象夸张大不相同,它玄妙、怪诞、飘渺、神奇、诙谐、幽默、博大、无极;它超越了一切界限,冲开了一切束缚;它是非理性、非逻辑的极端:又是浪漫别致的哲思智慧。  相似文献   

7.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在寓言创作中,庄子也算是我国古今第一人,在《庄子》整部书中共有一百八十多则寓言,庄子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诡谲荒诞的寓言世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抵达了他的逍遥国度,到达了他自由的心灵世界。总之,当我们在庄子的寓言世界里遨游时,庄子已在不言中把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传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8.
庄子运用"重言"的言说手段借他人之口传达己意,其语言具备汪洋恣肆、音韵和谐、深邃隽永等鲜明的诗性色彩.本文从想象、音韵、意境三个方面对《庄子》"重言"中语言的诗质特色进行了详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在寓言创作中,庄子也算是我国古今第一人,在<庄子>整部书中共有一百八十多则寓言,庄子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诡谲荒诞的寓言世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抵达了他的逍遥国度,到达了他自由的心灵世界.总之,当我们在庄子的寓言世界里遨游时,庄子已在不言中把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传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李明珠:论庄子的讽刺艺术 讽刺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运用的艺术手段,并大量运用,是从庄子开始的。庄子不仅大量运用讽刺手法,而且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使讽刺艺术达到了成熟。庄子的文章,大量地运用讽刺,是与庄子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的。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昏上乱相”(《山木》),天下无道,政治黑暗,世风颓败,不值得跟这样的社会正而八经地说话。于是,讽刺就成了庄子介入生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一种方式。庄子文章多用讽刺,也与他的独立不羁,清高绝俗的思想个性有关。庄子最重视的是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舒展,精神的自由。“其言洋自恣以适已”。(《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讽刺,是庄子进行社会批评的有力武器。也是庄子表达人生哲学的重要手段。 庄子的讽刺,构思玄妙,想象神奇,手法多样,不拘一格,形式活泼,笔触锋利,感情充沛,形象怪异,诙谐幽默,辛辣有力,具有独特的漫画色彩和浪漫风格。庄子在一无依傍借鉴的情况下,取得了这么高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在有关战争决策和指挥者的论述中涉及三个人物:君、主、将,准确把握"主"的概念内涵,明确"主"与"君"的不同,明白"主"是孙子对中军将的称呼,了解《孙子兵法》中的某些"将"与"主"是同一概念,正确认识"主"这个战争主角,是充分理解古今军事部门负责人在战争中所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3.
“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阴阳化生"的理论用"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孙子承袭了老子的理论,并且为了与战争的实践相一致,发展了老子"诈"和"奇"的思想。这种"诈"和"奇"的思想,一旦解析,就可以捕捉到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知"和其逻辑演绎下的"胜"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不仅是战争智慧的宝库,而且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在吸取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修道而保法"的治军思想。"修道"和"保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是我国古代"德治"和"法治"思想相结合,并且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的"反艺术"与庄子的"法天贵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阿多诺与庄子所具有的“反艺术”倾向与他们的哲学思想及对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密切相关。通过否定现存艺术从而实现理想艺术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诉求。凌乱破碎的图景与虚静物化的状态是他们达到理想艺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出土文献的开掘,人们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8.
参考《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探讨在现代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应具备的策略指导思想、应采取的竞赛方法,以及体育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中的有些文字历来解释纷纭,这也导致了对孙子某些思想的不同阐释。孙子讲"称胜",既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又体现了量敌制胜的思想。而"军食"应该是"军"和"食",即军队的人员总数及其配备的各项物资和粮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