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2.
“所”字结构是由助词“所”和动词(包括由动词组成的词组)而构成的一种特殊词组。它在古汉语中用得非常频繁,非常普遍,而且结构类型复杂,表达作用也很灵活。了解并掌握“所”字结构在古汉语中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学习和研究古汉语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论述了在古汉语中“者”字的语法特点和词性问题,同时也探讨了“老字结构”性质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暑假在给小教大专班讲古汉语函授课时,学员们就汉字的结构提出了一些问题,认为我所讲授的有些字的结构与他们教学中给小学生们讲的不甚一致。如“谢”,作为一个形声字,古汉语自然只能分析为形旁“言”和声旁“射”两个部分,而他们是作为左中右结构来讲的,分析为“言、身、寸”三个部分。又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者”字的解释是:“者,别事词也,从白(?)声。”并且说“(?)”是“古族字”。可见“者”是形声字。有的古文字家认为“者”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没有出现,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古“香”字。许慎所说的“词”指的是虚词,“别事”是指区分、区别不同类事物的词。然而对于“者”字的理解,古汉语专家、学者亦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结构助词”,有的认为是“代词”。通过古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同时又是语气词,“者”同其他词组成的结构,称之为“指代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者”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或某些词组的后边,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作用,如“学者”、“贤者”、“宦者”、“两者”、“观人风者”等,一般称它为“者”字结构。有的及物动词或其词组所构成的“者”字结构.前边还可加上一个“所”字,来指代行为的对象,如“所逐者”、“所毕世而经营者”等,这也是“者”字结构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2008,(5):51-51
问:“愿”和“看”这类宇是上下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答:“愿”和“看”这类字的结构比较特殊,很多老师对这类字属于什么结构有疑问,有的认为是上下结构,有的则认为是半包围结构(左上两面包围)。我认为这类字的结构介于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两者之间,但上下结构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初语三册《冯婉贞》)句中的“所”字作何义释?课本未注。诸多释译评点资料均众口一辞地将句中的“所长”、“所短”看作是“所”字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相当。其实不然。“所”字在古汉语中作代词用,它只能同动词或动宾短语组  相似文献   

9.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处》(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思考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的: “为”字在古汉语里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下边句子里的“为”字,各表示什么意义? 1.为乡里所患 2.义兴人谓为三横 3.始知为人情所患 4.终为忠臣 根据题意,以上四个“为”字,只能是“认为”或者“当作、作为”的意思。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3.
论“所……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虚词里,最难对付的,莫过于“所”、“者”二字;而“所”后面粘附一个“者”字,构成“所……者”结构,就更见其难解。“所……者”结构的性质和语法作用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要正确认识“所……者”结构,关键是先要解决“所”和“者”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同时还要依靠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为佐证。多年来,不少古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为了探索“所”、“者”,虽付出了极大的劳动,取得不少进展,但始终未能把握关键,中其肯綮,所以继续进行对“所”、“者”的研究,以揭开“所……者”结构的奥秘,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相似文献   

15.
自反结构是一种由“自”和及物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反映自反情思、自反行动的,特殊的主谓结构。是一种最精练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结构方式。自反结构的“自”是古汉语中独一无二的施受同体的主位代词。 对于自反结构,古汉语界,从古至今,尚未引人注意;对于这个“自”字,很少有人提及,而且语焉不详。 因此很有必要对自反结构及其“自”字作番认真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的“所以”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无论是含义还是用法都是不同的,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的。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文言课文为例,着重分析古汉语“所以”的特点和用法,并分析现代汉语“所以”的由来以及占汉语“所以”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形式。一、古汉语“所以”的含义在古汉语中,“所以”是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而成的一种“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7.
“所”字及“所”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在“所”字词性和“所”字结构的分析上,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吕氏春秋》在文学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中“所”字及“所”字结构做全面调查,以期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刘飞 《文教资料》2011,(9):39-41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题第三小题涉及到了两个重要且有特色的语法点:所字结构和"是"作指示代词。本文认为这两种语法结构都是古汉语实词语法化的结果,同时对语法化的相关原因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古汉语中“名词+者字短语”的分析 有的同志认为,古代汉语,确有“×者”一类后置定语①就是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末尾加一“者”字,作为后置定语的标志。所举的例句  相似文献   

20.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