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 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其实这里所 谓的“偷”就是模拟、借鉴、运用。想想也真 是,好多名篇佳句都是这么“偷”来的,林 和靖写梅的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偷”自江韦的“竹 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鲁迅创  相似文献   

2.
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其实这里所谓的“偷”就是摹拟、借鉴、化用。想想也真是,好多名篇佳句都是这么“偷”来的,林和靖写梅的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愉”自江韦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鲁迅创作的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其形式和题目,则“偷”自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名家大作尚且如此,学生作文为何不可如此。于是我教学生作文“三偷”。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平常的阅读中 ,许多同学不知怎样来读范文 ,或者读过之后收效甚微 ,这是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导致的。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范文的阅读方法———“三偷”读范文法。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善于偷其字、偷其意、偷其气。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 :浅者偷其字 ,中者偷其意 ,高者偷其气。”这里所谓的“偷” ,其含义就是模拟、借鉴、化用。所谓“偷其字” ,就是借他人优秀作品的典型结构框架 ,为我所用 ,以彼之瓶装己之酒 ,让作文起码像模像样 ,合身合体。所谓“偷其意” ,就是写作中模仿、化用优秀作品中的题材 ,解决写什么和无米之炊的问题 ,感悟…  相似文献   

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这里的“偷”,当然不是指娄阿鼠之流钻穴扒窃的恶行,而是说学子们在“熟读”前人精作之后,或赏其词,或爱其意,或醉其情,久而久之,待自己下笔时,便有意无意将别人的名言佳句化为己有了。“生吞活剥”是“偷”诗最拙劣的形式之一,个中高手当数唐朝“三只手”张怀庆。据《大唐新语》载:李义府有诗云:“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人创作时,常向前人借用佳句,少则一二句,多则全文,或原封不动、全盘照搬,或增删剪裁、斟酌改制。许多作者借用旧句,能融为己出,不露痕迹,且别具新意,有浑成之妙。本文就诗、词、曲分类举例,以博一粲。一、借诗为诗一些诗人变换前人诗句一二  相似文献   

6.
《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一、以字眼嚼情前人杨仲弘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即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可见炼字工夫何其重要。特别是词眼,一字之差,境界全异;一字之失,词章无魂。字决定句,句影响篇。一字似小,实乃大者;一字似微,唯关要  相似文献   

7.
“什么清白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选……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芽”人们读到这传神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时,一定会笑孔乙己的迂腐,觉得这样的辩解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胡搅蛮缠。其实孔乙己说这番话也是有他的根据的。在现代汉语中,“偷”是“盗窃”的意思,这是不辩自明的。但在先秦时期,没有用“偷”字来表示“盗窃”的。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此何也芽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有甚…  相似文献   

8.
每逢见到“偷”字,总感到不舒服,脑海里便会映现出“窃”、“盗”等不雅之词,然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却褒贬皆有,雅俗共存,以“偷”传神。  相似文献   

9.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刘昫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如此名言佳句不胜枚举,但其中心思想却只有一个字——“恒”,也就是“坚持就是胜利。”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金文大量使用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本字二者之间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本有其字而写了别字,即“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二是本无其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与典籍文献中通假字成因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1.
[提示]“通假”也叫“通借”,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中学语文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通假字一般分为三类:(1)同音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的字,如“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这两字都读bèi,于是“倍”就按照“背”的含义来解释,释作违背了。(2)双声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相同的字,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通“穆”,它们的声母都是m。(3)叠韵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韵母相同的字,如“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它们的韵母都是ian。“同音代替”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1)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代替,如“砉然向然”中的“向”通“响”。(2)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  相似文献   

12.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14.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6.
“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又曰羊沟,谓羊喜抵触墙垣,为沟以隔之。”此杨沟、羊沟两说皆为望文生训。“羊沟”、“杨沟”即“阳沟”,“羊”、“杨”皆“阳”的同音借用字。  相似文献   

17.
今有人日攘其邻乏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现在有一个每天都偷邻居一只鸡的人,有人对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偷鸡人说:”请允许我由从前的一日偷一只鸡变为一个月偷一只鸡。这样持续到明年再结束这种行为。”如果知道这不是正义行为,那么就应该立刻停止,为什么要等来年呢?  相似文献   

18.
仿写有法可依。古人说“: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就是仿写训练的方法和阶梯。其可操作性甚强,现举例说明:第一,置换法。以词语为例,美国有个大片叫《玩具总动员》,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就“叫欢乐总动员”,那我们就可以换“成学习总动员”,学生立刻想“到挨批总动员”(指家长会)。一说“追星族”学生立刻举一反三,说追师族(指爱问问题的学生)、追钱族。如此还有:戏说语文老师,还珠学生……风趣幽默,活泼生动。第二,逆向法。如家庭妇女可逆向说成家庭妇男;对好企业,可以说开业大吉;对那些危害青少年的电子游艺厅应是关门大吉。这…  相似文献   

19.
在教苏轼《赤壁赋》(前)时,“曾”字的读音引发了学生的争议,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字的读音,有学生认为应读zeng,有学生认为应读ceng。我们知道,“曾”在该句中是副词,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你们好。在学习文言文中,我发现课文下边的注释常有某字通某字和某字同某字的说明。请问,“通”和“同”到底是一回事还是有所不同? 武汉实校高一吴之生吴之生同学: “通”、“同”都是前人解释、推定用字时的专门术语,且主要用于后人通常所说的通假字。在疏通、理解用字这一点上,两字有其相同的一面。但细较之,两字又有区别。通,意为通用;假,意为借用。通假,主要是指字音和字义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