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方以智在当时被认为“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方苞语);现在则是公认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文字、音韵、天算、物理)、大艺术家(书、画)。只是文学方面的成就,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他的诗词,一些文学史皆未提及。这大概由其诗词集久未重印,原刊本流传甚少,世颇稀见之故;也可能是:因被“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这一说法所误,人们对于明清诗词多所忽略,因而也就无暇旁搜到这位“博学兼通”的学者的诗词了。应该说明:王观堂先生虽讲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其原意只在强调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地位;后来有人把它与“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混为一谈,那是误解。其实,文学的发展不应以封建王朝之兴亡分界(如唐代诗文变化在中唐);而某一文体更不会  相似文献   
2.
<正> 梅曾亮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安徽宣城。是桐城古文家姚鼐的高足之一。姚鼐晚年主讲鍾山书院。梅曾亮与管同、姚莹、方东树号为姚门“四大弟子”。后来,他考中进士,在京任职。当“时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所传”(吴敏树《梅伯言先生诔辞》)。据吴敏树等所记,彼时江西的吴嘉宾、浙江的邵懿辰、湖南的吴敏树、孙鼎臣、曾国藩、杨彝珍、广西的王拯、朱琦、龙启瑞,大概皆通过梅曾亮而接受“桐城派”的“义法”。“桐城派”的影响是通过梅曾亮而扩  相似文献   
3.
萧穆,字敬孚(亦写作“敬甫”或“敬父”)。上代本姓陈,由徽州婺源之陈村,来桐城南乡会公里,赘于萧氏,因从其姓。乾隆中,迁居汤家沟东十五里,土名钱氏小墩(今属枞阳县)。曾祖名章任,字成玉。祖父名永兴,字握中,为里中富室刘氏司事。父锡光,字宜  相似文献   
4.
史学有权威,先生其一人……后生不能忘,治学好精神。(周谷城《题词》) 柳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大史学家、大图书馆学家、大教育家。他一生“爱校馆如家,视书逾命”;“学问渊博,教学认真”,成才之多,人所莫及,事迹十分感人,使人“永世  相似文献   
5.
屈原“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西”字过去注家一直认为方位词,“西浮”是向西行;但篇中明言“今逍遥而来东”,前后矛盾。蒋骥不得已加以调停,指为由于江流曲折小有旋回处(《山带阁楚辞》),故忽西忽东。这一说法,其实仍不能通,原因是屈原不是画地图,路程的小小迂曲,何必入诗?姜亮夫说:“‘西浮’者谓自西而浮,……顺江而下,故曰自西浮。”(《屈原赋校注》)这里加上去一个“自”字,就变成了“增字解经”。这在训诂学上是不能容许的。举此两例,可见各家虽曲为解说,其实难通。考其原因,皆由胶执“西”为方位词之故。其实“两”并非方位词(“西”是“棲”的本字,原亦非方位词)。  相似文献   
6.
整理古籍,有人喻之为抢救,其重要性与迫切性于此可见。古代诗文的标点注释,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部分;其属于大、中学教材者,更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校注得好,往往能帮助读者理解;反之,也会增加读者麻烦。近年来,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古籍整理工作收效甚大。但有些标点注释亦存在一些缺点。自然,“校书如扫落叶”,注释更难尽善,正如姚鼐所云“古人不能无待于今,今人亦不得于后”。然而,既言整理,即当力求其精确,尽可能减少其错误。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主要就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分析作品首先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杜甫《喜闻官军  相似文献   
8.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9.
<正> 讲解古文,注释古书,既要尊重古训,又不能墨守故训,拘挛不通。因此,谈一谈故训与新解的关系,对我们的注书、教书,或者不为无助。一、为什么要尊重故训文献上的语言,是古人的书面语言。古人是根据他们当时所用的字形、字音、字义,根据当时遣词行文的习惯而“著之竹帛”,写成文章的。所以,要读懂它,就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文鉴赏学·导论》共有六章,此为其第一章,谈诗文与字词。包括(一)汉字,(二)组词,(三)用词,(四)校字,(五)释词,(六)声调。从汉字汉语之特点,组词用词之匠心,校勘、训诂之妙用,为赏奇析疑提示途径。着重举例,多出心得,举一反三,以供商榷,此外五章为:第二章层次与结构(1.段落线索;2.层次衔接;3.开合宾主;4.穿插伏应;5.跳宕转折)。第三章体裁与手法(1.语体;2.诗体;3.文体;4.赋比兴)。第四章知人与论世(1.辩真伪;2.考时事;3.评作家;4.论学风;5.谈流别)。第五章文气与诗境(1.情理;2.神气;3.意境;4.韵味)。第六章析疑与赏奇(1.含英咀华;2.神游心领;3.钩深抉隐;4.比较贯通)。导论外,第二编为“诗文赏析示例”(诗词赏析五十例,骈散文译析二十例),第三编为“诗文研究书录”(①总集、选集与别集;②文论与诗话;③工具书使用;④读文与阅目史地;⑤研究与教学)。篇幅所限,不能尽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