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对比式通讯结构常常是双线平列,或明暗结合,经过穿插描写,使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写成的通讯名篇有解清的《西瓜兄弟》(新华社中原1947年10月5日电)、潘非的《人狗之间》(1959年2月3日《人民日报》和吴学标的《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1980年7月4日《湖北日报》以及孔祥君、崔中文的《大老齐成了“香饽饽”》(1981年6月20日《辽宁日报》)等等。 《西瓜兄弟》的作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中间流传着“西瓜兄弟”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2.
华平 《视听界》2001,(4):50-51
我没有去过美国,但看过栏目《大千世界》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精彩镜头。白水青山,汹涌澎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惊心和动魄。电视是以画面为主的,而画面也往往有一个“落差”的问题。讲反差,讲对比,往往反差越大,对比越强烈,给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接到拍摄《费孝通》片的任务时,我们在分析这部片子  相似文献   

3.
新闻主题是记者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思想和见解,是整个新闻报道的灵魂。它不仅影响着对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的取舍,事实的运用,新闻的结构和布局,新闻语言的运用,而且决定着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新闻价值的大小和社会效果的强弱。回顾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那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并且深入人心的新闻作品,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折射着时代的精神,透视着社会的本质,从而强烈地震撼着亿万读者的心弦。魏巍写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曾以鲜明的主题,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组织思想。组织思想就是提炼主题。也就是说在采访所得的诸多事实基础上思考再思考:我要通过这些新闻事实,告诉读者一点什么?主题愈鲜明,愈能抓住读者。思想越深刻,社会价值越大。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常常是理性的强音。《人民日报》记者段心强当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  相似文献   

5.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殚精竭  相似文献   

6.
他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曾冒着枪林弹雨,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通讯和报告文学。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中南海采访,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从记者。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治学严谨,著述丰厚,其著作有的成为国内大学新闻专业教材而被广泛使用。他就是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徐熊。北京。新华社宿舍楼。前不久,徐熊虽然很忙,听说是滨海县家乡来人了,还是欣然…  相似文献   

7.
穆青,老记者,中国新闻事业家与新闻摄影家。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2年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949年担任新华社记者,此后历任新华社华东、上海分社负责人,新华社总编辑、社长、党组书记等职务,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现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写成思想最深刻、影响读者时间最长、阅览人数最多之作品的记者,被称为中国新闻的擎旗人。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闪耀着朴实的文风,我党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新闻     
新闻单位合力宣传孔繁森 4月上旬以来,我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宣传原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地报纸普遍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新华社接着连续播发几十篇消息、通讯。报道孔繁森事迹和各地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人民日报4月上半月连续发表社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和5篇评论员文章《今天仍有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2日,武汉晚报头版以一篇《千万富婆扫大街,余友珍两种身份一种本色》的报道,拉开了新年报道的序幕.环卫工与富婆,不同社会角色的强烈反差,构成了该新闻强烈的冲击力.在武汉晚报刊发首篇报道后,短短一周内,“千万富婆环卫工”成为传遍国内、国外的热词,并引发了热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相继聚焦新闻主角余友珍,播发消息、通讯、评论.  相似文献   

11.
记者参加会议,不是逢会必报。但是,我们应该从会议中采掘“新闻矿石”,将最有新闻价值的矿石提炼成新闻佳品。比如去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重任在肩》;今年五月十八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新闻《当年,车轮滚滚支援前线今朝,车轮滚滚运销致富,铜山个体户二万人忙运销》。就是我报记者在县里一些会议上听到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成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价值体现在新闻与读者的接近性上,新闻离读者越近,其价值也就越大。新闻的人性化、人情味,是现代生活类报纸为提高亲和力所采取的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刊登于《绥化晚报》5月25日第7版上的《春燕安家吊灯上》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3,(23):2-3
<正>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11月7日至9日,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每天一集,共三集,分别是《文化根魂》《治理智慧》《文明之光》。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11月16日,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首场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活动是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的一项树立新闻理想、展示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事业,是由于它传播刚刚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为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事实。“共同”的范围越大、程度越高,新闻的意义就越大.影响越广泛.其作用也就越强烈。如果将新闻机构在新闻报道中对这种“共同关注”的获取称为大意识的话,那么,被称作小报的企业报也要拥有这种大意识。企业报天地小,版面窄,读者单一,专业性强,如何体现出大意识?从编辑、记者的角度看,关键是要手握三寸笔,心装天下事;耕企业三分田,观社会之大气候。  相似文献   

15.
刘新颖 《军事记者》2006,(1):44-44,50
1990年4月23日,全国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作家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再三讴歌的十三烈士之一——李玉安还活着。从此,活“烈士”李玉安成了一个在全国持续报道两年之久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时间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但笔者作为当年第一个采写报道这位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的新闻工作者,回想起采访报道活“烈士”李玉安的得与失,和活“烈士”李玉安面世背后的故事,仍像口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新年前夕,新疆军区宣传处首次举办了一期民兵新闻骨干培训班。参加这次学习的60余名学员来自新疆各基层人武部和边防、偏远地区的民兵单位。《人民日报》驻疆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以及新疆新闻界记者为学员授课。山东昌潍师专大学生记者协会成立一年来取得可喜成绩。协会主办的《学生通讯》,开设了“同学呼声”,“我向校长进一言”等十几个栏目。《学生通讯》已出25期,发行2万多份,同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信息网络。已被各级新闻单位采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要跟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无论对方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江湖之远。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记者采访后的作品,其实,采访对象也会对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中国记者》"人与新闻"栏目从本期起推出"那些影响‘我’的采访对象"系列,邀请新闻人讲述自己因被采访者而感动、改变的故事。本文是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回顾自己与采访对象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19.
沈文 《新闻实践》2009,(12):53-54
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被人们记住,通常是一幅触发读者心灵激荡的照片,它往往通过反映人物命运的典型瞬间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怀。当我捧读大学好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记录他20年新闻摄影生涯的纪实作品《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时,  相似文献   

20.
接近性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一般来说,离读者越近,离生活、生产一线越近的新闻作品,读者就越爱看,就越引人注目,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消息{我省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飞跃》之所以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并荣获1998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省区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作为采写者深有体会。接近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接近性新闻作品就很难引起读者关注,自然新闻作品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需要记者很好地把握欲使知者与欲知者的关系,了解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读者的需求。在接近性上下功夫。第一是抓党和政府重视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