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和迷信的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倾向。因此,揭示这一倾向的实质和表现并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想,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和迷信的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倾向。因此,揭示这一倾向的实质和表现并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主义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和信仰的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的倾向,其中体现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刻意追求数学化,一味强调自然科学方法的移植,片面注重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等。本文简要叙述了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分析了对教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科学主义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Scientism,又译唯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观,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观,它在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鼓舞下,试图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都贯彻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认为既然科学对自然的解释是成功的,那么它必定适合于人类社会,适合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为此极力主张将已经建立起的科学概念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并以此作为其科学化的标志。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教育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科学主义倾向。为此,揭示这一倾向的来源、基础和表现,并指出一条超越之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科学思潮并不等同于科学主义思潮,但其中确实包含着科学主义倾向,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五四科学思潮中之所以出现科学主义倾向,既与中国社会自身的内在需求有关,又与五四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联系.它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思想启蒙以及科技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骥 《江苏高教》2006,(6):28-30
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认为唯有自然科学方法才能解决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批判与反思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目的是要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管理的含义。我国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要从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另一方面要注意批判科学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评论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和信仰的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评论的倾向,其中体现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刻意追求数学化,一味强调自然科学方法的移植,片面注重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等。本文简要叙述了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分析了对教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缘起: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 在教育领域内,人们纷纷指责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学校采用人学科的教学方法教授它: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这是一种缺失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是不是就一定没有科学主义存在呢?不然,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建国以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基本上是以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即学习生物学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需要。如《1952年初级中学植物教学大纲》指出:“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指出如何支配植物界的科学”;“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宪法学可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层次上独立地展开,宪法科学以实然宪法的应用为中心,宪法哲学以宪法的应然为中心。我国传统宪法学含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宪法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妨碍了宪法哲学的产生。我国宪法学的未来走向是要在宪法科学和宪法哲学两个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一方面推进宪法科学的实证化,一方面提高宪法学的哲学品位。  相似文献   

10.
一代文化名人胡适,在“五四”高唱“民主”与“科学”及其“科玄论战”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倡“科学的人生观”,既有合时代的一面,也有“科学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具有将人生公式化、忽略科学的内在价值、唯意志论的倾向等诸多瑕疵。  相似文献   

11.
This is a comment on the article “An Essay for Educators: Epistemological Realism Really is Common Sense” written by Cobern and Loving in Science &; Education. The skillful analysis of the two authors concerning the problematic role of scientism in school science is fully appreciated, as is their diagnosis that it is scientism not universal scientific realism which is the cause of epistemological imperialism. But how should science teachers deal with scientism in the concrete every day situation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 and in contact with classes and students? John Rawls’ concept of public reason offers three “cardinal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is aim: proviso, declaration and conjectu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provided, the three strategies are described and their relevance is fleshed out in a concrete example.  相似文献   

12.
A sample of 187 female students, attending a sixth‐form study day on religious studie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containing four scales concerned with assessing: attitude towards theistic religion,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scientism and creationism. The data demonstra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itude towards relig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However, this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transformed into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views about scientism and creationism.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inding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creasing support within society for the teaching of alternatives to evolution with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The authors argue both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hallenge scientism by develop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and limits of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at religious belief about creation should be recognised as essentially a claim about the ontological dependence of nature rather than about the details of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上看,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只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表现主义”趋向(中国化)的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客观性”基础乃是丰氏本人架构起来的。在他的艺术思想中,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演进趋势,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凸显,另一面同时也是作者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即所谓朝着“表现的艺术”迈进的过程。这使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入侵。正由于此,出于对艺术独立地位的维护,他刻意“遗忘”了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科学主义特性,而竭力张扬了它的“表现主义”倾向,并将这种“表现主义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理论的层面沟通起来。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实际上负有一种遏止科学实用精神、维护艺术独立地位的使命,并且和当时中国“立人”的时代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主义与人主义作为人类化的悖论性思维前提,科学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人主义则有较长的历史,但无论科学主义还是人主义都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科学主义反映和确证了人的自觉本质,而人主义则反映和确证着人的自由本质,结果是,它们都在占有人的本质的企图中最终失却了人的本质。人学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的反映,它规定了科学主义和人主义思维悖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dentifies both epistemic and political shortcomings in the portrayal of science found in curricular multicultural science edu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is approach deni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science as it ignores the particular strengths of other systems of thought. This epistemic weakness has the unexpected political effect of reaffirming scientism. Drawing on parallels from writing instruction, it is argued that curricular forms of multicultural science education operate to limit student agency and potential. Finally, an example of a pedagogical alternativ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是在近代科学主义流行的历史时期步入复兴之路的。近代中国佛教界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有以下一些基本看法:佛教重视科学;佛法不违背科学;佛法可以与科学互补;佛法高于科学;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这些观点反映了佛教与西方一神教的差异,但基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佛教界尚不能认清科学现象和科学精神的区别。中国佛教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洗礼未必是坏事,但现代人间佛教还必须从科学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主义是一种视科学为唯一与最高标准的社会思潮.其偏颇引起了人文学界的广泛批评.科学主义必须得到纠正,同时在中国又要防止出现非科学主义的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18.
费耶阿本德的思想既属于科学主义的流派,又包含了人本主义的倾向,他认为,科学是“伦理学”的。科学是整个社会中的一种传统,与其他的传统处于平等的地位,其他传统的存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传统的平等是自由社会的基础,只有传统的平等才能消解专家的地位,进而达到人与人的平等。  相似文献   

19.
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应将其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践;应将习题教学作为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A sample of 1584 pupils between the ages of 14 and 16 years, attending Year 9, Year 10 and Year 11 classes within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grammar schools in Northern Ireland completed indices of attitude towards Christianity,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creationism and scientism. Th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apparent independence of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and attitude towards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ed into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cientism and creatio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