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课程改革的根本是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程的各种教育功能得到体现,音乐教育目标才能得到落实。比较而言,在体现学生音乐学习方式方面,传统音乐教学与现代音乐教学的教学观念存在差异。1)传统音乐教育观将学生看成没有音乐创造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评价能力的,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旨意的被动接受者。2)传统音乐教育习惯从音乐艺术本体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功能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现代音乐教育则倾向于将音乐教育放在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如美学、文学、历史、地理,计算机等各个学科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然而以笔者所从教的彝族西泥沟村小学为例,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存在不少问题。基于对当地音乐审美教育现状的考察,本文提出了改善彝族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路径,从转变思想观念出发,政府、学校加强对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改革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推进农村小学审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茜 《巢湖学院学报》2005,7(1):155-158
当前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音乐教学水平发展滞后;只强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偏重技能技巧,忽视了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能力及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更新现有音乐教学观念,实施"大音乐教育";提倡合作学习,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举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的发展浪潮中,音乐教育的改革因其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的特殊作用,被人们广泛关注。在音乐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音乐教育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缺失,是音乐教育改革中凸显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阐述了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关系,并且提出了推动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发展两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础音乐课程的改革使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音乐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总体上依赖于改进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要求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变革。音乐教师教育应朝着多元、开放、专业化、高层次、具有特色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要求开展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极其必要的。以审美为核心对中国音乐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辩证看待音乐与审美的关系,借助这一表象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提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理念;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积极优化音乐审美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彻底改善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为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音乐体验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小学音乐课堂,关注学生体验,浸润体验式教学,让师生共建音乐课堂,从而实现教与学共生共长。  相似文献   

8.
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需要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弘扬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是中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原则。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需重视:转变教师观念,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尊重审美规律,用美的音乐来说话;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也适用。这就要求把相互尊重作为前提,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音乐体现生活,生活中存在音乐,音乐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新课标改革的形势下,任何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学科教育,都面临着新一轮改革与创新,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纵观课改对于音乐教育方面的要求,可以清晰地发现,音乐素养日益成为连接新课改与传统音乐教学的"纽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广大的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便是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是其日后工作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朱笑秋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74-175,162
结合笔者初中音乐教育实践,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音乐教学"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认识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具体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信心的心理素质,从而使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为自己的成长铺就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亟需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音乐.小学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浅析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具体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同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分析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音乐教育的契合性出发,提出了音乐教学改革方向,以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曾建宇 《考试周刊》2013,(62):184+175
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受到正常的音乐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奥尔夫教育体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 ,以及它所体现的音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 ,为音乐基础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并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探索改革音乐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学生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除先天智力因素外,后天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阐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培养良好的情感;榜样示范,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春风化雨,铺就自信的基石;循循善诱,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翠荣 《考试周刊》2014,(14):173-173
<正>《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见,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渗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1.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音乐教师首先应当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盛的情绪陶冶学生,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的特有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生命教育融入中职音乐课堂中是重要课题。在开展中职音乐课堂过程中,始终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生命教育功能贯穿其中。为了解决我国在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使其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回归其生命化,构建生命化的音乐教育并以生命化的理念开展音乐教育。相关教师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对生命价值充分展现,有效激发生命潜能,促进中职学生良好品质培养。本文就此对生命教育融入中职音乐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春蕾 《文教资料》2012,(11):104-105
广府民间音乐古老而年轻,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府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将广府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育学科中,使学生对广府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有利于优秀的广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民间音乐素养,增强民间音乐教育能力;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