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新闻关注民众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状态等内容要素,但是在融合报道的大趋势下,很多精品内容难以得到快速传播。原因在于创作素材狭隘、呈现方式约束、内容话题性匮乏等。文章结合民生类微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经验,从视觉元素、人工智能、多方取材等角度,论证了新闻内容精耕细作的传播要素,同时提出了新闻编辑加强“创作者”思维引领,重视“剧情化”构思设计,充实“画中话”思想解读,扩大“画外音”传播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颂英 《新闻窗》2005,(5):10-11
“视觉新闻”是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提出的一个新闻写作命题,为的是使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特别是在“电视统治一切”的传媒时代,对报纸、广播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声有色的鲜活报道,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而写好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要通过精彩的细节描述,去抓住受众的感觉。张善炬同志提出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是切中要旨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3.
面临传统强势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双重夹击,民生和细节是广播新闻的优势所在。在高校广播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民生意识和细节意识的培养,至少需要从民生视角、民生新闻呈现形式、细节把握能力这三个方面着重进行培养与训练.以适应新的传播格局对广播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智强 《出版广角》2021,(16):68-70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具有新闻的一般属性,同时也承载着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为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民生新闻应创新民生主题,增加深度报道,丰富新闻呈现形式,同时保障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发挥好舆论引导、有效监督、交流互动的功能,助力新媒体构建良好的舆论风尚.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信息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对于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执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实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过程中存在避“实”就“虚”、重“堵”轻“引”、“说”和“做”割裂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要进一步坚持警务公开原则,建立立体化、常态化、全员参与的舆情引导体制,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提高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力,努力营造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视觉新闻?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曾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入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在资本的强力运作下在传媒市场上攻城略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方式,传统的报刊媒体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受众、流量损失惨重,市场份额、广告收入大幅缩水。面临着险恶的生存危机,报刊民生新闻的优势在于其平民化和贴近性,在新闻语态、新闻题材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新媒体环境中,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使得报刊民生新闻的上述优势几近丧失,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刊民生新闻能否通过变革转型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中报刊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发展出路进行探索,以其与广大同行互相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呈现“短平快”的发展态势,但长篇深度报道并未退出大众期待视野。相反,近年来,人们对“深阅读”类新闻的关注度大有日渐升温的趋势。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Nar-ratively. com和Atavist. com为例,探究美国“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兴起和发展,解析其网络新闻传播及盈利模式,从而探求新媒体语境下长篇深度报道的新动向。通过对“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源起、人情味表达、个性化呈现及突破传统赢利模式的分析,为我国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有效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融媒转型的深入,民生新闻领域的媒体融合已迈过媒介融合的阶段,开始了更深层次的融合转型,即挖掘自身与新媒体的差异,重新发现并放大自我独特优势,与新媒体形成互补创新,再塑全新价值。本文围绕“民生新闻栏目如何深层融合转型、突围”这一议题,以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资讯》栏目为研究样本,提出民生新闻栏目要实现媒体深度融合,需要在三个方向寻求突围:向内寻求差异化;向前拥抱新媒体思维;向外拓展新阵地。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概念较为宽泛,并不局限于“新”,通常而言,新媒体是指借助数字化来传播信息的媒体.新媒体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环境.立体化教材是一种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旨在最大化地满足教师与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英语立体化教材的组成要素及优势,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立体化教材面临的挑战及高校英语立体化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就报纸等平面媒体而言,新闻"表情"也就是新闻编排形式的集合,它是新闻事实借助版面语言的"呈现"方式. "表情"组合强化阅读"自发、自主、自省" 新闻"表情"既包含着文字细节、线索梳理等情节要素,也以强弱、轻重的结构组合直观展现着编者的新闻价值取向."表情"在以版面编排手段包装新闻的同时,也潜在传达出编者的新闻情绪.  相似文献   

12.
周婧 《声屏世界》2005,(5):10-11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热的出现。新闻报道往往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是对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的解读。在报道新闻时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把对新闻解读的落脚点放在受众上.用故事化、细节化的描述,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达到“一叶知秋”的传播效果.增强与受众心灵的贴近性。这种新闻报道呈现出一种“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13.
胡泊 《青年记者》2016,(14):47-48
民生新闻节目遭遇“疲软困局” 1.“内外受敌”导致民生新闻压力沉重.首先,民生新闻外部压力沉重.近年来,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助推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人们获取民生新闻资讯的方式越来越多,客观上消解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电视节目形式近年来不断丰富,尤其是《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等明星真人秀节目和《蒙面歌王》《中国好声音》等娱乐综艺节目的崛起,人们被“明星类”“精英类”电视节目深深吸引,“平民视角”的民生新闻弱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新闻爱好者》2006,(10S):53-53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名记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生热”的席卷,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琐碎化等现象,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其发展空间,然而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吉安电视台民生新闻《今晚八点》在开播初期,“不患无选题,只十白拍不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生新闻栏目的一些通病就渐渐显露出来了:一边是记者大叫“题材少”,一边是观众抱怨“档次低”,栏目一度面临着好选题难找、好线索难求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发展迅速,每天热线都会接到大量的线索电话,其中不乏很多重复性的投诉和求助。尤其是地方台的一些民生新闻栏目,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往往占了绝对比重。面对大量相似甚至看似无意义的线索,如何挖掘更深层次的、与众不同的新闻价值就成为当前记者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作为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将新闻的社会意义延伸出去也成为目前采编工作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于风  王育红 《青年记者》2017,(18):32-33
民生新闻以反映百姓生活为宗旨,亲和力强,受到百姓的青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生新闻的传播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而是搭上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快车,传播范围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另外,人们借助于新媒体发声,反映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丰富了民生新闻的报道素材,促进了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当今民生新闻发展利好的形势下,我们不应忽视其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唯有将此搬除,民生新闻才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切实贯彻"三贴近"的报道方针,不断提高主题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不断增强民生新闻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纪实性强、现场感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员较多、队伍年轻的优势,使主题报道的时效性、纪实性等新闻要素明显增强,使民生新闻的时代内涵和普遍意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