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体性》篇说:“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所谓“八体”就是指八种风格,“八体说”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风格类型说。现在的问题是,刘勰本人对这八体是不是寓有褒贬之情、轻重之意呢?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对此认识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彦和之意,八体并陈,文状不同,而皆能成体,了无轻重之见存于其间。”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勰对其中的新奇和轻靡两体略有贬辞。还有的同志则认为他赞成典雅、精约、壮丽而不大附和繁缛、新奇、轻靡等。那么,刘勰对“八体”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今体诗和词     
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论词:“《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草堂》以丽字取妍,六明偷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他把《花间》、《草堂》看成词之代表.于是认为“小语致巧”、“丽字取妍”无可登大雅之堂,得出“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的结论.一大棒扫倒历代词人和词这种艺术形式.使后来一些人也称词“闾巷之语”、“俚曲”而加以排斥,影响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3.
叶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给你满上。这则爻辞是研究西周祭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5.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6.
《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愐规矩而改错。”王逸注:“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背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以言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以意妄造,必乱政治,危国君也。”易祖洛先生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发表《“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巧”》一文,指出王逸注“以‘工’为名词,以‘巧’为形容词是不妥的,认为“工巧”当为并列结构,  相似文献   

7.
中唐儒释道三教融合不断加深,而生活在此时期的皎然早年习儒入道,后终归于佛门。皎然在《诗式》中提出“文体四变”这一重要命题。其将“文体”定位于儒家风雅诗教,而“诗道”则被理解为作诗之道。因此,在这一理论支撑下,“文体四变”应该分别为《古诗十九首》、齐梁诗、俗律诗与大历诗。这一方面正合当时儒者重振文道关系的潮流,另一方面也为皎然借阐诗宣扬佛法提供了便利。而于思想史上,尽管皎然以佛教为宗,撰《诗式》也意在彰显佛法之高妙,但客观上依然促进了儒释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张雪莉 《学语文》2002,(3):33-33,48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词作蜚声文坛。清代李调元评其“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她熟悉词的创作规律,不仅能凭其特有的敏锐细腻的艺术直觉营造出疏朗高远的意境,而且善于选用经过锤炼而又出之自然的语言,形成“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语言风格。清代王士祯称其“人工天巧,可称绝唱。”合“人工”与“天巧”于一身,以“人工”之力入而又以“天巧”之貌出的语言风格,是李清照词最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中国北部骑射民族对中原特别是对周王朝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前此《诗经·小雅·采薇》描写过我(犭严)狁的猖獗。“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毛传,“(犭严)狁,北狄也。”郑笺:“北狄,今匈奴也。”《出车》也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犭严)狁于襄。”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犭严)狁考》里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汗干)陇,环中国(此指中原)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且以丑名加之。”(《观堂集林》2583)这一北方“强梁”大抵就是我们“四大集群”理论里的北狄集群。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之义”的特点是:平民性;实用性;纯洁性;政治性;集团性。这些特点,是在《三国演义》世代累积的创作过程中,由那些时代的作用合力而形成的。是时使之然,势使之然。桃园之义的进步意义,首先体现在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二表现在刘、关、张患难相扶、忠贞不渝的情操。其三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君臣之义。总之,其实质是把“仁、“信”、“悌”等传统道德相当程度地人民化、理想化了。使之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达到为后世楷模的效果。在《三国演义》中,既有顺应历史潮流之“义”,又有违背时代趋向之“义”,义的价值、层次高低不同,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和驳杂的特点,它是多项“义”的混杂体,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刘、关、张兴于桃园之义,袤于桃园之义;蜀汉之业成于桃园之义,败于桃园之义。桃园之义前期是团结、胜利的旗帜,后期成了走向衰亡的路标。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课本第五册《治平篇》一文,其中“禁其浮靡,抑其兼并”中的“靡”,课本注释中注音为 mǐ,实为不妥。查《新华字典》和《辞海》,“靡”字系多音多义字:(一)mí,浪费;(二)mǐ,①无,没有②倒下。通读《治平篇》全文,“禁其浮靡,抑其兼并”应释做“禁止官吏浮华奢侈,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由此观之,这里的“靡”字应做“浪费”解释,因此读音为 mí而不读做 mǐ。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3.
类似《选》这种“彼此失照”的“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古今出一己之手而又非仓促所成的书中。故据此以考察其是否出众人之手或是否仓促成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一“问题”在编撰眼里本不成为问题,只是在研究那里有时才凸显成准问题或问题。骆鸿凯《选学》既充分地注意到《选》这方面之“失”,同时又出现类似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便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是一篇寓理于事、叙与议有机融合的优秀散文。为了阐明“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这一道理,作者巧于铺垫,先追述了三个小故事:其一是“我”游西湖,备感“西湖风光,名不虚传”,而友人以为“见得多了,不足为奇”;其二是外地同学畅游京都,“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而“我”却“觉得兴味索然”,“颇生打道回府之念”;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6.
一、轻已知,重未知——巧   一堂语文课内容颇丰,然而仔细想来,真正属于学生不懂的东西,则为数不多。因此学生听课完全没有必要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都听得那么劳神。正确的听课要领应该是:轻已知,重未知,突出一个“巧”字。已知的东西,轻松而听,无须铭记;未知的东西,则须凝神定气,细细听来。   这里所说的“轻已知,重未知”的“巧”听,是以学生课前预习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这个前提,“巧”听就是一句空话。   二、轻一般,重要点——精   一节语文课,无论其课型如何,内容多少,都有其要点,即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7.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元巧不成书。正因为这“巧”,自古以来,演绎出了多少荡气回肠、拍案叫绝的故事。但这“巧”并非主观臆断,或是生硬穿凿,而是合乎情理与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天成于行文安排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下简称《林》文)中的“巧合”手法的运用,不仅具有此种特点,而且更添其神致,增其内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师生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学术门派,无疑要首推初门。孔门既是有案可查的最早的一个师弟传授门派,同时。它又对后来的师弟传授门派产生了广泛而探刻的影响。因此,其地位和意义也就非同,般。深入考察孔门风范的形成和特点,对弘扬孔门风范的精华、推动当前学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孔门的内涵孔门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文献中首先出现“孔门”~词的是汉代王充的《论衡》。《准衡。-·问孔》将日。“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号之才,胶今之儒,,此言妄也。”从其“北门之做一句的实际使用来看,所谓“…  相似文献   

20.
阅毕《林黛玉进贾府》,便深深折服于其故事情节安排之巧、人物描写之妙、人物关系交代之精。文中重要人物——两“玉”出场安排得巧妙,更让人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