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倩 《青年记者》2016,(30):34-35
“娱乐产品”作为国家形象营销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传者应采取以认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式传播和对话式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从“宣传”到“营销”,正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阅听模式和传受关系对传播者提出的要求. 就国家形象的传播而言,从“宣传”到“营销”实质是将传播行为从政府体系向市场体系转移.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的传播是将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特殊信息进行输出,对于受众来说是一次以时间、情感和意识为货币的信息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
张立 《传媒》2021,(13):70-72
大众传媒时代的议程设置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了巨大改变.本文从传媒业演变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大众传媒时代议程设置的由来及其功能,又从议程设置进一步介绍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算法设计原理及其功能.研究认为,新媒体的算法设计是互联网时代影响内容传播的重要因素,应引起传媒从业者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变量.从传统的“街头政治”走向具有力量交换的“线上一线下互动”,再到协同行动的“网络—街头政治”,这种新式的社会抗争与国家转型路径,其间体现的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动时的国家内生力量自行裂变,还有来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力量的积极促动.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国际传播与地缘控制的逻辑之外,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工具新面孔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面对海外新媒体语境中“传统中国”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西方媒体对于现代中国形象的“解构”,海外受众对于“全球化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期待,中国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有必要从传统议程设置向网络议程设置转型,依据海外受众的特点以有效的叙事策略提高传播效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特质形成整合营销传播之势,在危机公关的积极干预下化解负面舆情,促使海外认知中“可爱”的古老中国,向“传统、现代、全球”多维度认知下的“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转化。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浪潮猛烈冲击的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因此,大众传媒的国家形象塑造作用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政府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引导和建构媒介议程,从而达到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目的.在现实的政治传播实践中,标榜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西方国家,也无不积极借助于新闻媒体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有目的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引导本国及国际舆论,借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形象.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以2010年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与全球媒体记者答问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从问题类型、提问媒体分布以及国际媒体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探究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舆论平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史伟 《传媒》2015,(12):72-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借助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交互性高的优势也日益成为各大新闻网站争夺的新的制高点.本文在阐述网络新闻评论基本概念、表现形态以及“议程设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新拓展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动画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探讨文化传播效应时,动画特殊的文化影响力就注定成为不能忽视的议题.本文试图以日本动画传播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深入探讨动画"议程设置"效应在提升国家声誉资本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当今国家形象认知的新特点,国家形象塑造的新方法与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媒体扫描     
互联网对政府形象构建的影响叶娟在《互联网对政府形象构建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指出,政府应该寻求适应网络媒介特点的新型"议程设置",而网络媒介本身也应该增强传播责任,双管齐下才能对网络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实现有效的议程设置。在全球化的新闻传播中,在互  相似文献   

11.
姜笑君 《传媒》2016,(2):67-7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在“微政务”时代,政务微博和微信成为政府向公众展示形象的重要媒介平台,这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内容“微小”、传播速度“快捷”、信息阅读“碎片”、信息反馈“即时”等特征.分析“微政务”时代地方政府形象传播要素的新变化,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它们对政府形象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的策略,对于树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任孟山 《传媒》2016,(14):38-39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出现了一种传播新现象,笔者把它称之为“国际吐槽”。
  “国际吐槽”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网民通过互联网网页、社交媒体、网络评论、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等把“吐槽”出口到其他国家。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家的“吐槽”都集中在国内,很少有机会“吐槽”到国外。国外民众如果想知晓一个国家的内部舆情和民众意见,一般都需要借助国际媒体。国际媒体采集其他国家的信息传播给本国民众或第三方国家。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社交媒体日渐发达的信息传播环境,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变,国内网民如果通晓外语,以对象国语言进行发帖、评论、广播等的“国际吐槽”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民众所获悉。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适用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否依然适用于网络媒体?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发生变化.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具体事例来验证这一观点,研究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传播中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国际研究视野为参照,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理论演进进行了梳理回顾,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在经历了展示国家实力、争取传播话语权之后,未来发展的愿景是“国家形象”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大健康传播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的健康传播迎来了良好发展时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引发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形式日趋多样,外延不断扩大,传播内容明显增多,对电视健康传播形成了很大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类健康节目应以“深”制胜,不断创新并引领新的健康传播语态,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信息整合,发掘“沉淀的富矿”,由“内容供应商”向“内容加工商”转变,形成多维的健康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改变,互联网自主设置议程日渐凸显。新媒体传播的快捷、即时,为受众获知信息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新闻炒作等现象快速传播,致使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从而削弱了新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目前我国媒体尚未建立规范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究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媒介自律行为,完善传媒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新闻自律和他律,对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强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传媒大讲坛”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新平教授等撰文,文章以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各报馆公共章程”为主线,分析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其制定的背景入手,探讨这份章程在我国新闻伦理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以期对我国现行媒介道德准则的形成与完备提供借鉴。继而刊发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燕道成教授等的文章《网络“热门话题”的形成机制与议程设置功能》,此文是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机制研究”(15BXW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在分析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互联网背景下议程设置功能的正面效应,在新传播形态下倡导媒介的正面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二次元IP”阅读热在2017年达到高潮,它的阅读主体是以90后、00后为核心的“网生代”.“二次元IP”阅读热折射出网络对信息传播中“反议程设置”进程的催化.“反议程设置”的实质是信息传播的主体由媒体演变成受众,受众成为议程的意见领袖,主导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反议程设置”的出现是网络和自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媒体需要认识到“反议程设置”的利弊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助力网络时代信息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