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议新闻是企业报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报办报观念的更新和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企业报的会议报道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企业报在会议报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记不愿写、编辑不愿发、受众不愿看会议新闻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看,改进会议报道仍是企业报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3.
改进会议报道,既存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传统习惯、外部环境和各种利益机制的问题。可以说,改进会议报道,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参加会议采访的新闻记者不能及时转变角色,顺应改进会议报道的全新要求,写出读者爱看的新闻作品,改进会议报道就将无从谈起。如果我们把会议报道在工作程序上划分为几道关口,那么作为“第一道关”把关的新闻记者,只有把好了采写第一道关,编辑才能从容编排,版面才能推陈出新,改进会议报道才能顺利推进。本文作者提出,新闻记者及时转变角色,变“会议司仪”为“寻宝矿工”,是当前改进会议的首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会议报道“活”起来?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为改进会议报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那么,新闻单位在改进会议新闻报  相似文献   

5.
钟明明 《新闻界》2004,(2):70-71
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各级领导改进作风,贴近民众,严格自律,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给新闻媒体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用什么方式、从何种角度来报道会议?怎样把会议中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及时、充分、生动地传达给受众?其实有关会议报道的改革问题,已经喊丁许多年,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到了如此重要的议程。各大媒体闻风而动,尤其是一向板着面孔的各级党报头版变化显著,报道内容和方式有了大幅度的改进,但是,从会议的整体报道上,后续报道上,深入报道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值得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市级党报,报道好市委、市政府的会议.宣传好会议精神.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爱读,增强宣传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新闻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众所周知,会议是新闻报道一个不可缺少的新闻资源。对于任何一家新闻传媒来讲,会议新闻同一切新闻一样,不是要不要报道的问题,而是如何报道好的问题。地市级党报拥有其他生活类报纸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我们更应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好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7.
业余报道,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职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媒体专业记之外那个群体,说白了就是用工作之余为媒体“打工”(写报道)的人。要搞好业余报道不容易,我在这方面有一些体验。我在企业里当过三班倒的工人、职工教员、会计,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没有放弃业余报道。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再做自己喜欢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存在着会议新闻多、领导人活动报道多,报道基层少、报道人民群众的活动少;报道领导新闻视角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少,了解民心、民意、民情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在办报实践中,一直注意探索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有一些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突出重点、善抓亮点、强调看点。 一、突出重点,着力报道事关全局的问题 军区报纸是军区党委的“喉舌”,报道好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活动,把军区党委的决策、指示和军区首长的工作思路、意图,迅速及时地传达给全区官兵,对部队工作起到组织、鼓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3月28日主持召开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工作的会议上指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2):59-59
做为一名县级台电视记者接触较多的采访莫过于会议新闻.几乎成了电视台的“家常菜”。由于某些记者对会议新闻的报道重视程度不够.图省事.会议又有一定程序和现成的材料,从而形成了会议新闻的模式化。年长日久.这道“菜”变得干干巴巴,没有味道,形势单调、枯燥,信息含量少。观众不爱“吃”.记者不愿采,会议新闻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节目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报道好已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报道好,的确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不难看到,有的记者,在报道过期的重要新闻事件中,只是重复那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写出的稿子,总是没有新意。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朝一些文人墨客,由于没有创新意识,总是在吟唱战国、西汉时期的作品,所以,刘禹锡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一些采编者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很少考虑城市读者的感受,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新闻的聚焦点仍停留在典型宣传、工作成就等技术层面上,很少有市民喜闻乐见的农业  相似文献   

14.
周辰 《新闻传播》2004,(8):62-62
以往,相当数量的会议新闻只要把会议程序写清,领导排名写对就万事大吉,而不是着眼于重要新闻事实,使许多重要的新闻事实被淹没在大量的套话和程序中。所以一提到会议报道,往往给人干干巴巴的感觉。其实,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也渐渐求真务实,许多会议不但有“干货“,对于报纸和读者来说还蕴藏着重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部队一年到头有不少季节性工作,如老兵退伍、新兵教育、年终总结、年度评比、冬练、夏训.等等。季节性工作具有基础性.过渡性和衔接性,因而是重要的工作和环节。与之相应的报道工作也就呈季节性,当然也是重要的。然而.季节性报道往往出现“差不多”现象——今年与往年差不多,往年“西红柿炒鸡蛋”,今年“鸡蛋炒西红柿”;甲连与乙连差不多.甲连“新战士到了连队不想家”,  相似文献   

16.
发掘时政新闻的亮点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领导活动、会议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另辟蹊径。换个思路。我从事时政新闻报道有5年了,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一向是新闻报道中的难点,会议消息的写作也一向是消息写作中的“硬骨头”。这一方面是因为会议报道一直在新闻报道中占重大比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报道方式的呆板和陈旧令读者和作者同样头疼。我认为,要写出新鲜而又有特色的会议消息,首先应该做到两点,即“钻进去”和“跳出来”。  相似文献   

18.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19.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20.
“三贴近”是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三贴近”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新闻工作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在会议报道方面,就有着比较明显的表现:一是重模式轻提炼。日常的各种会议报道,大体形成某天某日开了什么会,出席人员名单一大批、某某讲话、如何指出、如何强调等固定格式,而对会议和活动本身涉及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缺乏突出叙述、对提出什么新的观念、有何新的政策、新的措施等却缺乏提炼,深入挖掘不足,使会议报道落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