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2.
王世贞以"乐府"观念论词,注重词体原生态。他首次对词体"正变"概念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并以"一代之文学"观念论词体盛衰,另一方面又重五代北宋而轻南宋。他认为词应"近情"、"近俗",同时重视词的语言艺术美。他卑视词体,以词为"诗余",为游戏消遣之具,是站在正统文学立场上的词体价值观。其词学观既有精辟深刻处,又有偏激主观的一面,对中晚明词学观念及词风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非凡成就,但在词学理论方面的材料却留之甚少,而辛词之创作确有其词学思想作为背后依据。辛弃疾的词体观念涉及风格论、功能论等多方面。就其功能论,围绕"经济之怀"与"陶写之具"开始研究,将其溯源与分类、研究承袭与新变、并探寻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希望之神》是赵晓生第一部运用"合力论"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在调性安排上既有有调性的也有无调性的;和声运用上既有协和也有不协和;在节奏的安排上既有复节奏也有单节奏;在创作上既有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继承又有独具名族风格及个人的创新;构思上既有感性的情感宣泄又有理性的理论依据;曲式结构组织严密、严谨统一,同时又可以容纳丰富的矛盾冲突.用作者的语言讲:"这部协奏曲是作为一次'新浪漫主义合力论'探求现代民族精神的实践"[1].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比较品读两首《沁园春》写景抒情的特点,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远大的抱负以及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先来欣赏两首词的写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作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比较  相似文献   

7.
《全金元词》是金元词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而全真道士词又是词学与道教研究两门学科的交点,其底本文字准确程度影响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全金元词》中的王重阳词即为全真词的开山之作,则其词体特点也就成为理解全真词的一道窗口。而《全金元词》在文字、断句上偶有瑕疵,原其致误之由,实为王词既有一般词体格律之通性,又自创了一些特殊词体,同时其原始文献的性质、民间之俗字口语也是造成失误的重要原因。故而有条分缕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论词主“境界”,《人间词话》有言:“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说在对待诗词创作与自然人生的关系时,感性的投入体验与理性的思考提炼不可偏置。静安先生是在论创作,而一“内”一“外”、一“出”一“入”之说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接受也有原则性的启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内”,是其对景物、史实的具体刻画,即所谓“言内之意”;“外”则是词中蕴含的情致和艺术境界,即所谓“文外之致”。由这一视角重读这…  相似文献   

9.
《碧鸡漫志》是南宋词学家王灼的词论著作,反映了王灼具有时代特色的词学思想倾向。他借鉴了儒家诗学思想,延续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点,打破了诗词的文体隔阂,使词体摆脱了"词媚"的束缚,构建出以词体历史、创作论、鉴赏论和作用四者为内容的词学思想,反映了王灼和当时南宋文人们重经济、重教化的词学倾向。  相似文献   

10.
西圃词苑晚香馨——评田同之的《晚香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同之晚年致力于词学之道,既有理论著述《西尉词说》,又有创作成果《晚香词》集。遵照词要“别有寄托,另具性情”的词学主张,《晚香词》集中的作品,虽少重大社会生活的题材,却是词人躬耕西圃、苦心孤诣之作,清新婉丽,寄托遥深,艺术水平很高。叶恭绰的《全清词钞》选录了他的三首小令;《晚香词》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咏物词、登临怀古词、唱和题照词;另外还有一首《莺啼序》长调。  相似文献   

11.
西晋女文学家左蕖,诗歌、词赋、散文,三者各具特色。诗歌高简质朴,感情真挚,其《啄木鸟》与陶渊明《时运》等作,被后人视为四言诗的代表;词赋则深婉迢递,个性独具,且数量之多,居先唐文学史诸女性作家之冠,并开启了辞赋史上“官怨赋”之先声;散文以宫廷应用体为主,词旨清丽,名播八蕃,影响深远。左棻的文学成就,在先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引起当代文学史家们的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12.
米芾的词以写景为佳,尤以写月景为最佳,所写之景极富诗情画意。他的词的风格以健朗洒脱为主,没有宋词中常见的狎妓和爱情生活题材。和其诗相比,其词语言较为顺畅,质而不涩、畅而不俚。在整个宋词中,米芾的词算不上一流,但绝非末流。  相似文献   

13.
辞与赋     
学界历来“辞赋”连称,但实际上“辞”、“赋”虽指同一对象,二者的涵义却大不相同。称其为“辞”主要是从语言特征上讲的,而称其为“赋”则是从吟咏方式上讲的。“辞”、“赋”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辞”乃经人为加工而形成的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而“赋”则是从“辞赋”的“不歌而诵”的特征讲的。  相似文献   

14.
杜甫“行”诗,从篇章到句式改变了初唐歌行的体调特征,独构新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歌舞大曲盛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对音乐的敏感与对“乐府“传统的弘扬,杜甫创作“行”诗,内容上追踪汉魏行曲歌辞讽刺时事的美刺功能,结构上借鉴歌舞大曲多解组合以及行曲“简单而刚健明快”的特点,达到了声律与情感的契合。可以说正是杜甫充分吸收当代歌舞大曲的结构特质与音乐风格,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结构了富于魅力的“行”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为他在诗体发展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6.
"副""髦"是《诗经》中提及的两种假发。"副"是周代贵妇人参加祭祀时所戴的盛饰,与"髢"不同,其形状"高而直竖",这可得证于《诗经》中有关诗句及后代的人物画像。"髦"是周代男子所戴的假发髻,今人多认为它是未成年人所梳的发型,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代独特的诗学批评文体,论诗诗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与以诗论事(人),经过汉魏六朝的酝酿,至唐代杜甫首创用完整的诗篇来论诗,其代表作为《戏为六绝句》。宋金时元好问以《论诗三十首》将杜甫开创的论诗诗推向高峰。明清以降,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出现了袁宏道、钟惺、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厉鹗、袁枚、龚自珍,以及一批女性论诗诗作者。他们各骋才情,名作迭出,使得这种特殊的诗体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论诗词、论诗曲,以及论词诗、论曲曲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论诗诗体制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忧患与失落--对南宋词人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作为一种学体式,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南宋词表现了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忧患与失落是这一时期词作所表现出的主要情感特征,词人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使这一情感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9.
张先诗摭谈     
张先有诗名,但诗集久已亡佚,今钩稽所得凡25首、断句8。在宋仁宗统一繁荣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张先的淡泊名利、仕途平稳铸就了他心平气静、客观理性的创作态度,促成其诗歌作品题材与内容的变化,从而决定了其诗歌清丽平淡的基本艺术风格,显示出兼具唐宋诗风的过渡性特点。张先以词法为诗,诗似其词,这种经由细腻精微的心理感受而显现的近似自己深婉词风的诗的特色,正是他在诗艺方面开掘与刨新的最主要表现。另外,张先诗涌动在清新亮丽外在形式之下的理性精神对其词初步的诗化倾向产生了影响,或许也启迪了苏轼。  相似文献   

20.
此文就本刊2005年第6期发表的饶晓明先生的《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证》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长短句是词的最基本的标志”,但长短句不等于词,因此证明不了苏轼“被打入另册的40首长短句”都是东坡词.词是隋、唐时代的产物,兴盛于宋.但中国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长短句诗,即所谓的杂言诗.认为饶文的主要问题是把苏轼的骚体辞、乐府诗、歌词、乐语等诗体都说成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