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教材教”使教师改变了过去“教教材”的作法,不再“以本为本”,以教材为中心,但在“用教材教”时,也不能忘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不能脱离其指导,偏离其要求。只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其理念;分解其目标;明确其要求,才能使“用教材教”产生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习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3.
陈丽萍 《学语文》2002,(1):18-18
我们一直以为“布署”是“部署”的错误写法,原因是有几个权威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常见的别字”一表收录了“部(布)署已定”,即认为“布”是“部署”的“部”的别字。 而近来,教学中发现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竟有80%多将战略部署的“部”写成“布”,我们便搜集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也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适度而不过度”,对教材的开发“到位而不越位”呢?下面我结合《找规律》一课“备课”、“悟课”与“赛课”的过程,说说在教材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5.
当代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词有“权力”和“权利”。“母亲有权力探望自己的女儿”,“年轻人有恋爱的权力”,“法官有权利中止被告的发言”,“裁判员完全有权利掏牌”。这四个例句中,前两个“权力”应为“权利”,后两个“权利”应为“权力”。  相似文献   

6.
古人尚有“不唯书”之说,可今天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仍然对教材如此虔诚,如此顶礼膜拜昵?教材到底是什么?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贴近生活”就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来理解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材和教师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教条的“容器”  相似文献   

8.
“快乐读书吧”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意在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将“快乐读书吧”板块看成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绘制“经”“纬”图,要做到:通过文体推进和策略推进,实现“经”度推进;通过与本册教材相关栏目内容的融合、与教材其他内容的融合,实现“经”“纬”融合教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有”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了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以来,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及学生年龄的特征引起了笔者很多思考,以下是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11.
高一《思想政治》在讲解“企业及其分类”这个框题时,引入了“法人”的概念,教材指明:“法人只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学生对“法律上的人格”多有疑惑,对此,我作了如下讲解: 法律上称的“人”与日常用语所称的“人”有不完全相同的涵义。法律上所使用的“人”的概念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二者虽然自然属性不同,但二者的法律属性相似:都是具有“法律上的人格”的“人”。法律上的人格就是由法律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它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是同义语。也就是说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权利能力),就意味着没有资格享有权利,甚至也没有资格承担义务。例如奴隶制国家的法律就不承认奴隶具有  相似文献   

12.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魅力的意象之一,它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一般也都带有特定的含义。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描写到了“月”。本文通过分析教材中“月”的意象含义,让学生对“月”的意象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每”与“各”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础词汇,其用法应该是汉语学习者在初级最晚在中级阶段应该掌握的。但是在当下使用比较广泛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每”与“各”的解释不尽相同,提倡的教学法也有差异。同时,这两个词在一些比较权威的词典中的解释也存在矛盾。本文基于“每”与“各”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与“各”的教学现状;“每”与“各”的词性、语义及功能分布;“每”与“各”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何静 《湖南教育》2007,(6):15-15
1.还给学生“想”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究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通  相似文献   

16.
“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这种编者精心编撰的教材体文本,自课改以来已实施多年。当前,审视教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强调教材的核心教育价值,对科学化实施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这种教材体文本又该作如何定位?其核心教育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呢?  相似文献   

17.
“马群”与“群马”,尽管都是由“马”和“群”构成的词,只是词素先后顺序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下面试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教材(试用)第二册102页有一个短语:“小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要求是按照示例找出其中的介词和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这个短语中“小鸟安全”是主干,“小鸟”名词,“安全”形容词,合起来是形容词性主谓短语;副词“就”和短语“像躲进幽  相似文献   

19.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被老师“禁锢”在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里,原本的问答形式逐渐变为问记模式。而“活的课堂”是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尊重,充分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敢想,敢干,敢探,敢说,敢玩,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富于生命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