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最美是江南     
撷取了作者与点评者互动的"片言只语",以飨读者——"这是最美的江南: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却有小桥流水人家。来过江南的人,能不忆江南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他们享受的是生活的宁静和家人团圆的快乐,这样的江南才是最美的江南。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先生在其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唐朝那位诗人是谁?其绝句全篇如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江南冬景如此迷人,让诗人"胸襟洒脱""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文中透露了"机密",就是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的"悠闲"境界!可见生活在境界中与不生活在境界中,其感觉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末段有这么几句话:“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相似文献   

6.
一、"体验历史"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中,在解读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和文章立意时,更强调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强调在感悟中寻求类似的经历、类似的情感.如果从教育整体观上来解读"体验"或许更为贴切.首先是感悟,要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其次是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再次是表达,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最后是获得精神自由,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晚明戏剧文化的一个角度独特的考察.本文认为:晚明江南"园林声伎"风习之兴起,与其时政治环境和官场形态殊有关系.正是基于对末世政治的失望和回避,不少江南士大夫做出了从政事到艺事、从"忙处"到"闲处"的人生选择,他们从官场撤身,退隐园林流连声伎,"园林声伎"故而既为时代的潮流,也为时代的病症.  相似文献   

8.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江南西学传统休戚相关.江南地区地处西学传授前沿,与西学多次交融,相契相合.开埠后,一些通晓西学的江南士人出于研求科学的兴趣奔赴洋场、佣书西人,逐步形成"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在接踵而至的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逆补"是自然界生态平衡和人类文化生活调节的重要手段.作者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精神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态逆补就以良性居多,反之,其所寻索的文学逆补就容易陷入"恶补"的泥淖.当代青春文学创作中"以病为美"、"以悲为美"的倾向正是这种生态"恶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小说<西莲>是李昂丁1973-1974年间完成的短篇小说.作者存作品中有意识地突出鹿城居民的窥探心理,并以"闲言闲语"的方式叙述了陈氏母女的生活,从而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作出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众多专家学者对朱自清的《绿》进行过分析和鉴赏,但皆不能摆脱思想性或写作技巧的解读模式;另辟蹊径探讨朱自清的艺术理想,发现朱自清总是以女性的美在极尽释译着梅雨潭的绿;梅雨潭的绿释译着他理想的“艺术的女人”。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和李乐薇,都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那种自觉追求散文纯美的作家,从意境到文字都具有优柔婉约之美。但从结构、表达、文体三个角度细勘两家极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不难发现朱自清更具中国散文传统的美学风范,精雕细琢而曲折有致;李乐薇则给传统散文注进了现代意识,空灵秀逸而情采飞扬。  相似文献   

14.
李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21-23,68
20年代的朱自清在思想与精神世界里有着颓废的倾向,这与他的个性、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颓废的人生状态影响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强调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技巧,强调文学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个实验的文本。  相似文献   

15.
收在《背影》集中的《一封信》,是研究朱自清生平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章。文中谈到1924年曾给S写过一封信。而搞清S是谁,对于理解整个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陈孝全先生的《朱自清传》中,作者把S明确为夏丏尊先生,但与《一封信》的内容不符。经考证,S应为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  相似文献   

16.
"准定型诗体"是朱自清先生新诗形式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的历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诗节的匀称、诗行的均齐和音韵的灵活等三个方面可以详细了解其"准定型诗体"观念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孟蓓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0):111-116
文章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语法隐喻分析,旨在揭示翻译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码间的转换问题。分析表明,在汉语向英语的语码转换中,语法隐喻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而且译文不仅要如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义,更应生动、形象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朱自清作为"散文圣手"而被后来者广为赞誉。他的散文感情真、语言美、结构巧、道理深,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文的模范"。探究其成因,源于"厚爱",正是朱自清对家人、对人民、对祖国、对大自然、对艺术创作的厚爱铸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丰碑。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表现自我”的文艺思想,虽然接受了古代和外国的影响,但却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他继承了公安派的主张,却没有那么散漫不拘;借鉴了英国随笔的创作主张,却又具有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朱自清“表现自我”这一文艺思想的孕育与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总是以传统思想为基点和标准来衡量和吸取外来思想以为己所用.同时,对于传统思想的吸取,朱自清也经历了一个由全盘接受到深刻反思,最终实现一次次扬弃的艰难发展过程.在不断扬弃旧思想、吸取新思想的基础上,朱自清实现了由狷介之士向民主战士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