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语课的延伸指语课的广延性和深入性,具体来说是使一篇课所学的“点”知识扩展为“面”知识,纵向深入,通过训练及时巩固,最终形成能力。叶老认为:“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的熟练技能。”可见,语课延伸是语课堂教学环节之一,抓住这个环节,方能“举一反三”。下面笔就语课延伸教学思维形式发表拙见,以求正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课文例子 ,导读导写。教材无非是达到掌握语文能力的“例子”和“凭借”。“课文例子”即以课文为例子作嫁衣裳 ,指导作文。“写”是语文能力的最佳载体和证明 ,是“读”的转化落实。初中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指明了一点 :“联系生活”“扎实、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材是例子更是引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的熟练技能。”很长一段时问,我都认为语教材例子说很经典。现在看来,语教材例子说也是有局限的,语教材不应该仅仅是例子,更应当是引子。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是能善于把握.有机设计片段训练.就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5.
不少名家学在回忆自己的语老师时也常常会提及印象深刻的语课,所忆无非是老师精彩纷呈的讲课,或幽默诙谐,或典雅秀。教学需要课堂,只要有课堂就会有老师的讲课,课讲得好不好,除内容外,关键看教学语言。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雅化是追求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虽然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凭借,但它作为可凭借的对象,其使用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教学中,课被视为“圣经”,必须原原本本地被师生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所谓的“以本为本”即是此理。而新课程则把课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它无非是个例子,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笔在引导学生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一课时,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8.
要树立“大文章”的观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乍看这句话,似乎并不深奥。但细致一想,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内涵:一、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书”,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不能被一篇篇文章所拘囿,而应“举一反三”,立足“小课文”,放眼“大语文”。上述两点,人们对第二点的认识还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就是“就文讲文”,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式的应考灌输,形成了一种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小文章”观念。现行各种语文教材都有其科学的编写体系,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有机连  相似文献   

9.
讲台耕耘40年,执着追求40年,而且一直教中学语,最终得出来一个结论:语教学,无非是教学生用笔来说话,课仅仅是模范作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堂之外的学习,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的生活中,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成了学习语文的又一个重要舞台。其实,叶圣陶先生在很早就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看法,实际是和现在的观念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在课堂上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学语文。”当今语文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进行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决不能只限于课堂上学语文教材,我很推崇“大语文”教学观,力主广辟语文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订阅多种报刊杂志,养成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广大教育工作,成为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但是对于叶老的“例子说”有不少人存在着严重的误解,认为它仅仅是叶老对语教材的专门论述。其实,认真研读叶老的教育专和书信,仔细翻阅他主编的教材,可以发现,这是对叶老“例子说”的狭隘理解甚至是曲解。叶老的“例子说”具有深邃的内容和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是叶老对语教育的精辟论述,也是对各科教育教学的理论贡献,同时还涉及了教材与实践关系的重大问题。综合起来,它应包涵三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然而,再好的教材,也只是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课堂却是发展的、生成的、创造的、灵活的。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反映在语课堂上,许多教师一改传统的课堂模式,奇招纷出,神通各显.特别是对作为教材的选的处理上,显得大胆而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进步。记得名语特级教师韩军说过一句话:“上语课不是做广播体操,而应该是下围棋。”这使我想到任何改革和创新要获得真正的成效还必须依靠理性来支撑。上语课是不能像全国人民学做一套广播操一样整齐划一,但也不能跳街舞,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像走围棋,在“胸有大局”的前提下出招。“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的语课堂教学的外延到底有多大呢?联系我的教学实践及自己的一些见闻,在这里我提出一些想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这一观点,早为广大教师所熟悉;但在实行中,会遇到三种问题,我这里姑且称为“三题”。一、取例材料涉及多篇课文.怎么办?教学中,有时为着解决某一知能点,需从多篇课文中取例,而这些课文又不在同一册书上,教学时很不方便,怎么办?从多课选取材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材料在已经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语课正走在一条不归路上。乱花渐欲迷人眼,语课已渐渐“与时俱进”,融入了时代的风潮之中,它正在被一些老师梳妆打扮、涂脂抹粉,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语课逐渐丢失了语的本质性内涵。语意识逐渐被淡化。一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可以上成亲情教育课;一篇《陈情表》,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一篇《宝玉挨打》,可以拓展到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一篇《曹刿论战》,可以让学生研究“如何劝说布什放弃攻打伊拉克”;一篇《荷塘月色》,可以让若干精美的图片替代学生的想象;一篇《愚公移山》,可以读出愚公缺乏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学生的讨论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是无效的参与,然而却被奉为时尚;教师的教学看起来民主十足,实则是不作为的体现,然而却被视为典范,纷纷效尤。正所谓不是我看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相似文献   

17.
初中英语思维型听说课要重视“问题”“功能”和“语篇”三个维度的新意识,在原有的听说课堂形态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从4Ts实践课例中探索可行设计方案,以期充分实现听说课尊重语境、语篇、语用的语言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选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相似文献   

19.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20.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是语教师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凭借物。但课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认知课,更加直观地再现课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鼓励学生敢于超越作的认识和体验,对课的语言字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