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玄学的核心是有无本末的本体论,言意之辩的思维方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在理论体系形成以后,又用该理论去考察解决如“养生”、“声无哀乐”等问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它运用了玄学的言意之辩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乐之本体的问题。本主要就《声无哀乐论》与玄学的言意之辩思维方式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3.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言意之辩”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言意之辩”对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 ,既不是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理论 ,也不是导致了“诗缘情”的“尚情”论的出现 ;而是促使当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真正的文学本体论或本质论。认为文学乃“象”或“道之文”,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统一 ,这才是魏晋文学走向自觉的真正标志与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审美文学史”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辨析,指出“审美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建立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非科学非客观的基本估价上,其理论前提是以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功利相分裂为特征的“纯审美”标准。以这种估价和标准“重写文学史”,必然陷入思维的封闭性,审美的感性化和批评的隔膜感的审美误区。“审美文学史”论的偏颇在于脱离了我国文学实际,这种文学史并不能正确地和科学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江汉论坛》1992年11月发表张甲辰同志题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考析”的章(以下简称张)。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提法不是来自马列主义经典作,而且这一提法未能正确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点和本质,错讹颇多,应给予否定,代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改造论”这一提法。笔对此不敢苟同,故在此略述己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兰姆塞通过对“什么是真的”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真的本性。他认为,只有具有命题指称并且有断定特性的信念才能成为“真的”载体,一个信念P是真的,当且仅当p。在他的定义中,他特别注重命题指称的分析,认为只有对命题指称进行分析,才能将“是真的”与“被断定”联系起来,也因为这样,兰姆塞的理论有符合论的影子,但从形式上看,他认为“是真的”属多余的谓词,可以删去,故其理论称为冗余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独特的“理性化”和“新教伦理”促成了西方近代的兴起,并以社会构成论和历史趋势论对此判断进行论述,同时对兴起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对于个人的意义性问题做出了是“牢笼”的诊断。他的理论资源在西方发展道路的普适性上支撑了西方主流学术话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文艺思想主要通过“文道之辩”、“言意之辨”、“自然与人工之辨”、“诗画意形之辨”和“审美娱乐论”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文艺思想对当世及后世都有较为重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篇(1981-1985)当人们告别70年代步入80年代之时,1978年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所形成的最初的骚动已不能使研究者平静。1980年7月在包头市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近200人.提交论文70多篇,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兴旺发达的景象。议题集中于恢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本来面目和提高现代文学研究水平两个项目上。会议指出.在极左思潮时期对现代文学史研究造成的流毒主要是“主流论”、“过对论”、“本质论”和“人性论”。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的许多现代文学史实际上都是“新文学史”、“革命文学史”.甚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新文学史研究的“张力”论,尝试从“张力”角度来分析新文学史本身所具有的张力特性,并进一步阐释新文学史研究中“张力”论的践行及其价值。论文在反思现有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对于文学史特点的辩证把握和多元透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自五十年代初创建以来,长期笼罩在由两重光环编织而成的“光圈”之中:一.现代文学史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衍变,或至多只是现代革命史的学术意义上的文学史;二.既然无文学史主体的独特性,那末,用以指导研究的方法则必然是以原则定义上的“论”,去评判既定已成的作家作品.于是乎,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玄学的“言意之辨”牵涉到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心灵境界与审美理想、外部世界的感应通融等问题。正是基于“言意之辨”,先哲们不断丰富、发展了以象兴意、借象求境、“得意忘言”的认识、审美与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物质世界的动力,教科书有四种说法:“存在方式说”,“联系动力说”,“矛盾动力说”,“否定动力说”.其逻辑关系如何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们分别是从“本体论”,“总体论”,“个体论”,“方面论”的层面上认识物质世界发展动力的.  相似文献   

16.
在学理上,传统学者认为“道义论”和“功利论”相互对立,这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然而,“道义论”和“功利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它们统一于人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新方法论》是王钟陵教授运用新方法研究文学史的第三部著作。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在新理论创建上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又深蕴着作者对中国文学史之生成情况的新沉思。是作者为树立具有理论形态的文学史新观念而做出的又一努力。《文学史新方法论》的超越性、把握问题的深刻性以及可操作性,使它有可能成为未来文学史著作在撰写方法上所应遵循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批评家论坛 1949: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当代文艺中的“阶级情”与“骨肉情”  相似文献   

20.
近期来,写作界的一些同志对新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很多设想,有的同志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也引进移植到对文章写作原理的研究上来。对此,有的持否定态度,认为“三论”属于自然科学方法论,不能向社会科学引进移植,并认为这种移植是一种“饥不择食的现象”。这样以来,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急需研究的新问题。本文仅就写作学引进信息论是否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