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大商帮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但最终因小农经济意识、区域封闭性和非制度化的企业管理等文化缺陷而湮灭。温州商帮是当今国内成绩最突出的企业家群体之一,但也遭遇发展瓶颈。温州商帮应吸取明清十大商帮的经验及教训,创新思想意识,改变交易方式,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区域特色文化,以保持活力并延长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是明清时期河南的两大商帮团体。这两个商帮在自己的经营之地都曾建有商业会馆,但数量不一。怀庆商帮在全国至少建有15个会馆,而武安商帮仅建有2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会馆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商帮组织的重视程度。怀庆商帮有较强的会馆意识和商帮意识,缘于经营的需要和从商帮、会馆受益较多;而武安商帮会馆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原因,也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该研究为总结怀庆商帮、武安商帮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简讯六则     
我校张海鹏教授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张海瀛教授主编的《中国十大商帮》一书,于今年十月由黄山书社出版。这是一部集全国二十余位老、中、青专家学者智慧而友好合作的力作。我校王廷元、唐力行、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等撰写了该书第十章徽州商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商人群体,是国内外史学界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一课题也存在不少薄弱之处,如个别商帮的研究较深透,而多数商帮被冷落,总体研究更为薄弱。《中国十大商帮》的出版无疑填补了中国商业史研究上的一项空  相似文献   

4.
迤西商帮是推动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阐明商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考证,进一步还原迤西三大商帮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衰落成因,归纳总结迤西商帮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宁波商帮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前进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下,宁波商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握先进生产力脉搏,紧跟生产力发展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实现了从传统商帮到现代化的转型,也因之傲立众商帮之首。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商在各大商帮中执其牛耳,然而继道光盐法改革以及太平兵燹后其地位一落千丈。通过整理徽州万氏商人信函及相关的徽州文书揭示了民国时期徽商的经商现状以及困难,表明徽州商帮在民国时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不幸的是,战争年代的动乱使得徽商最终消失在历史当中。  相似文献   

7.
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的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是个商贾之乡,其商人统称为徽商或徽州商帮(因唐时在此设置新安郡,故又称新安商人)。徽商人数之众多,活动范围之广阔、拥有资本之雄厚都居当时全国十余个大商帮之冠。这样一个执当时商界之牛耳的著名商帮,却对儒学教育情有独钟。明嘉靖、万历时期文坛上的“后五子”之一,曾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商人、商帮和商会研究成了经济史研究的艳丽亮点,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但就商帮研究而言,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近代时期兴盛的传统商帮,如徽帮、晋帮等,对近代崛起的、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浙江商帮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最近出版的由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陶水木博士撰写的《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3月出版)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商帮兴起并在商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商帮发展的过程中徽商和晋商得到尤其突出的发展,而传统的陕西商帮则在发展中逐渐没落,被徽、晋二商远远超越。从三商兴起的地缘因、活动区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入手,力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究陕西商帮没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思索当代陕西商人所应具有的时代观念和视野。  相似文献   

10.
为数众多的地域商帮在明代中叶以后相继出现,动。武安商帮是明清以来唯一一个以县为帮的商帮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活跃于全国各个区域性市场,并进行跨区域的长距离贸易活结合武安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等对其在中国商帮  相似文献   

11.
商人会馆的出现,是晴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大宗贩运贸易兴起的产物。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实际上是贩运商帮建构的表象和媒介。会馆组织的建构和发展,是贩运商人通过“笃乡谊,祀神祗,联嘉会”的化纽带以及“利”、“义”的契合实现群体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商人在自我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把社群认同和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晋商现象以及徽商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改革开放至今,学术界更是涌现了一股研究商帮现象的热潮,可谓盛况空前,成绩斐然,但是相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文章回顾了近几十年的晋商徽商比较研究状况,从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运用比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晋商徽商的研究进行了探讨,揭示二者不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今天的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商帮之一,在明清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徽商身上体现的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和有礼、仁爱好施,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的体现,又极具商业精神。徽商的兴起和存续有其特定的社会、地域原因,但受传统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影响,更发挥着持久绵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叶永盛是明朝的一名普通官员,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但他重视商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措施鼓励商业发展,尤其是对当时徽商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近年来,对于晋商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原因,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包括徽商在内的徽学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资本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晋商、徽商账簿的会计分析,对晋商、徽商的资本组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清以降羊楼洞茶区的山西商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楼洞是中国青砖茶的故乡。清代康乾时期广阔的边疆市场和国外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刺激 ,以及太平天国时期茶源地的被迫转移 ,导致晋商于这两个历史时期纷纷来到羊楼洞一带采办茶叶 ,促进了当地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羊楼洞茶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兴起 ,又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 ,晋商在羊楼洞长达二百余年的经济活动中 ,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商业精神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经营活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这突出表现在晋商完成了由包买商到企业主 ,即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嬗变。特别是在近代 ,由于国内外茶叶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晋商茶庄的经营形态也逐步由小作坊发展到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并出现了向近代机器制茶工厂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山西商帮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人集团,其经营的商品以盐、茶规模最大,两者均为官府严格控制的专卖商品,均能获得垄断利润,因而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盐商与茶商在兴起的时代背景、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又有明显的相异处。本文就山西盐商和茶商之间的异同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客商"是延续到当代的两大传统商帮之一,是目前华商网络的主要成员。"客商"在近现当代史中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和作用。"客商"实业救国,资助民主革命,是一支热心公益、崇文重教的爱国商帮。在"客商"起家、创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共性,这些共性的形成跟"客商"所属的客家文化影响有关。从一个民系的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客家文化对"客商"精神、"客商"人格的影响,更有利于拓宽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在福建的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对中国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福建地比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失和分析法在全国,福建省二个层次上对台湾、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直接投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方法对上述五国和两地区在福建的直接投资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对福建利用外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