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片断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应用和创造数学,以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一、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经历数学教学片断实录一:从熟悉的树叶中,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在大自然中采摘了一些树叶,请把你所有的树叶分成2份。生1:我共采了5片树叶,把它们分成两份:一份2片,一份3片。生2:我把8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4片。生3:我…  相似文献   

2.
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51页例8、例9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照课本“复习”的要求摆圆片,然后按以下的程序组织教学过程: 一、操作学具,感知“倍”“份”之间的关系。 1.教师布置学生拿出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4份,并思考“每种分法中,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显示正确算式及给学生作填空练习的填空题:12÷2=6,可以说把12平均分成___份,每份是___;反过来,也可以说___的2倍是12。 2.教师要求学生照“复习1”的样子摆圆片,思考:如果把第一行看成1份,这道题的问题应该问?用什么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大纲规定把分数的教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不给出抽象的定义;第二阶段在学习数的整除性的基础上,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形成清晰的分数概念。第一阶段教学十分重要,学生初次接触分数是认识的一次飞跃,要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经验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面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应再是教师将数学作为形式化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切实地将建构主义的新理念用于教学,满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从而切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将学生带回现实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新知识点的相同点入手,明确不同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操作、图示、尝试的过程中,经过比较、抽象等多种思维把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或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已学过分数的初步知识,教学时就应首先复习旧知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接着提出,我们…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采用了均分圆片、折纸、分线段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要“平均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课末巩固练习时,我深入到学生间进行观察,不曾出现“不平均分”的现象。这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学生是否获得真知?平均分是分的特例,在生活中所见的分法,不平均分的占多数。于是我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为不平均分的4份,指着其中的1份,问: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答案都是一样:是它的1/4。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当出现不平均分时,学生…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经验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面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呢?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以下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情景的描述: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分数(板书),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分数是一种什么样的数? 生:分数是不是考试分数? 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分数有什么作用? 师:既然是分数,会跟什么有关? 生:与数有关。生:与分东西有关。师:下面我们就来分一分圆纸片。把4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P93~ 94 例 6、例 7。教学目标 :1 基础性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 发展性目标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创新的思维能力。教具学具 :投影仪 ,每组准备表示 12 、13的圆片 ,表示38、34 的线段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设置悬念1 准备题( 1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每份是它的(     )。( 2 ) 34 的分数单位是 (   ) ,34 里有 (   )个1(  ) 。( 3) 57表示把单位“1”(   )分成 (   )份…  相似文献   

10.
宜芝玲 《陕西教育》2001,(10):30-30
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观察问题的角度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如果观察问题单一,往往会造成学生思路单一,思维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使学生思路开阔,必须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突破常规,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时,如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阴影部分,阴影部分表示几分之几。这是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2份,用分数表示是2/3。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下图,并求出阴影部分是多少。如图: 让学生观察,依据左图,阴影部 分为5/3,又可根据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观察两例图中的阴影部分得出,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圆,还可以表示一个集合整体,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两个圆作为整体,看作单位“1”,这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取这样的5份,用分数表示是5/6。这样,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认识问  相似文献   

11.
王德兵 《学子》2016,(6):5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87-89页的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并学会比较这类分数(几分之一)的大小。2.经历用不同折法表示分数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认识分数"是小学阶段认识分数的开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结合具体情境"既是教学时需要把握的目标,也指明了学生认识分数的具体路径.顾老师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在"情境"上做足了文章,以恰当而有效的情境驱动学生的数学理解.  相似文献   

13.
覃雁 《广西教育》2012,(9):28-28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避免早早地把所学的概念出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应该重视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举出大量的实例,如把蛋糕、苹果、图形、线段等进行平均分,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让学生对每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7-8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地读、写分数;2.知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了解分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教学关键:理解平均分。教学准备:计算机软件一套,投影片,苹果、绳子、各种图形的纸片等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实物演示(用掌声表示得数…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P56~P58。教学目标: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中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各部分名及知道分数的读法。2.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和初步的想像能力。3.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分数的形成,初步学会与人交流。教学重点:二分之一的认识。教学难点:理解分数是整体的几分之几教学过程:一、分一分,认识121.平均分。师:把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每人2个苹果的分法叫平均分)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2.认识12。(1)师:如…  相似文献   

16.
一场课堂教学改革——微课正在探索并逐渐地被推广实施,然而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把微课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才是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数学思维主动构建、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数学高效学习手段的形成等实际问题,把数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以小主题的形式制作成微课,并运用"在场式"和"在线式"两个路径加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长知识、长智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旧知生发新知”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规律。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起点。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从复习整数应用题中的平均分引入: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4÷2=2(个)把2个苹果平均分…  相似文献   

18.
幻灯教学是电化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主要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图画的映示,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配合教师讲述,视听结合,从而使学生发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幻灯教学,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由抽象变具体。幻灯片向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时,运用幻灯把一个圆面分成三等份,再通过一个画面,取下一份,还剩二份,每份为这个圆面的1/2。分别先后出现,通过直观分解,揭示出分数的意义。这样,使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的清晰概念。 二、由静变动。幻灯片的画面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如果使用抽拉或转动片,就会产生动的感觉,利用这一  相似文献   

19.
孙光明 《快乐阅读》2011,(26):140-140
一、要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成为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过程。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老师把一个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听了不少的课,发现有些数学课堂上无效、低效的劳动很多,没有必要的节外生枝不少。究其原因,多数是教师牵着学生在那里绕圈子,却主观地认为那是在引导、启发。这些陶醉于“绕圈子”的数学课,使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偏离了教学目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能。案例1在教学“乘法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摆小圆片,每堆3个,摆5堆。孩子们先用加法算,然后用乘法算。可是在摆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发现教师发给的小圆片多了一个,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多了一个小圆片。”教师和蔼地问:“多一个小圆片该怎么办呢?”教师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把多的小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