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
作品一旦写出,就脱离作者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因此,作者的意图不等于作品的意义。语文学科文本一旦进入阅读过程,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作品"。文学批评中的"意图谬见"反对将作者意图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语文学科文本解读中的"意图谬见"要强调的是,作者的构思或意图不是文本解读的中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对作者构思或意图的解读。正确对待文本解读中的"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有助于揭示作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辨性阅读,基于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项脊轩志》教学中,还原文本将作者和作品放回历史节点,解读会更合理、更深入。以细读为基点,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有了设计的灵感。两个教学环节——"文本还原,探究作品主旨"和"指点方法,建立理性态度",都是基于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周淑凤 《教学月刊》2006,(12):16-18
评点式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一种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或圈点勾画,或诠释疑难,或探幽发微,或画龙点睛。这种阅读方式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新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采用评点式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方向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这一转向强调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个性化的阅读成为了文本解读的主要导向。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完全由读者个体接受的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文本解读,然而文本的历史久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语用学中的语境涉及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它的介入可以弥补文本异时异地的缺陷,促进文本的解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读文本联系语境将极大的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壮丽”,人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解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以作者为中心,阅读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决定赋予的。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是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本文中的文本基本解读是指准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准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准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  相似文献   

9.
阅读文本是语言知识的载体,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导致文本解读公式化。不同的阅读材料对阅读的要求不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通过解读文体、结构、语言、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从而体现文本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视野融合”是一个解释学的概念.系指文本世界(或称之为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视域)间的融合。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视野融合的过程。视野融合正是文本解读的本质。本文就是讨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野融合”的方方面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学周刊C版》2017,(13):138-139
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中存在一些误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师要教会学生找准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文章标题、课文提示、课后练习、关键语句、文章结构、主要人物作为突破口进行阐释,就能让学生打开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从而能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重要过程,阅读教学是师生解读文本多向度的对话,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理解,对文本产生体会,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交流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文本世界的无声沟通。教师如何巧妙借助阅读课堂向学生渗透阅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紧扣生活阅历,构建知识新结构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字感悟能力等融  相似文献   

14.
不可否认,文本解读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答案唯一"这一对阅读主体个性的忽视与泯灭的阅读教学现状而提出的,它强调阅读主体的背景、经验、能力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作用。"解读"是什么意思?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通过分析来理解。"那么,"文本解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这样解释过于笼统,说具体点,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教材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和重要手段,其解读的过程强调站在教者的视角、读者的视角以及作者的视角上。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往往更偏重于成人的视角,这很容易导致原本属于孩子的阅读被成人解读所替代。除此之外,文本解读的过程应当是一种欣赏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过程。同时,由于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阅历不同,因此文本的解读肯定会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7.
屈海清 《教师》2012,(13):63-64
虽然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解读,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解读,但不可否认,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获取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引导和张扬。语文教师应深入文本,亲历亲为地阅读文本,真正体验阅读过程,如果教师缺少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思维所涉及的文本范围加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文本解读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的差异,这往往会成为深度理解文本,或是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重要契机,使教师更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促进师生阅读视野的融合。一、百花齐放春满园:差异促成思维新火花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就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19.
陈士同 《学语文》2014,(3):12-13
文本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载体。而作为一种动态化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以文本为依据,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学生和作者三维主体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至于三者能否在文本搭建的平台上进行默契的交流,决定于在文本解读中是否对文本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文本是以教材的编者为作者、以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以营造能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语言世界为旨归、以其特有的组织构件建构的具有明确的教育支撑功能的特定文本,在作者、反映的世界、读者、存在的价值与文本类型等方面与文学文本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与文学文本的解读相比在解读的理论基础、目的、环境与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不同,它是在尊重两种文本共性的基础上,以阅读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并借鉴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理论:接受美学与哲学的相关成果,在师生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多维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