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运用汉语动词被动化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其他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而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  相似文献   

3.
试论“被”字句的分类及其褒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字句一般都有表示不如意的语义色彩.随着褒义动词结构进入被字句,也可表如意之意.通过考查语义色彩指向受事主语、说话者和关系者的不同情况,被字句可分为褒义被字句、贬义被字句和中性被字句.本文还着重分析了构成被字句褒义倾向的要素以及进入被字句的动词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4.
杨洪军  曹晓红 《文教资料》2006,(35):106-108
本文对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的“被”字句从形式类型上作了多角度的考察分析。对“三言”中“被”字句的名词、动词、补语、状语、谓语等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描述,同时结合“被”字句时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言”中“被”字句基本符合“被”字句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试论"被"的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字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历来受方家重视。被字句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被”的词性研究。被的词性认定汉语学界出现过“介词说”、“动词说(助动介词二分说)”、“助词说(助介二分说、助介合一说)”等观点,这些看法都是在对被句句从不同的角度作静态分析时得出的结论,似乎还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据。从语义信息传递的角度作动态的分析可知,被字句是汉语交际中典型的话题-述题语义表达式。被字句的语义信息符号分布表明,无论是否带施动名词N2,句中只能有一个“被”,这个“被”是个副词。副词说能合理地解释被字句中的“被”及施动名词N2是否脱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功能"再造"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被"字句中的动词和中心语可以功能"再造",它们的性能和特征恢复后,通过多次选择扩充原有生成式。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两种特殊句式.一般认为,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其后应有其他成分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由于某些动词的特殊性质, "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动词后没有其他成分的情况下依然成立.本文试从这些动词前后成分的特征、动词的重叠形式以及动词内部结构出发,对这类"把"字句和"被"字句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贾晓露 《文教资料》2011,(35):31-33
“被”字句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也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语料检索,从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几个方面对韩国学生“被”字句习得偏误进行归类,分析偏误原因,以对韩汉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分析汉语“把”字句.通过与英语中轻动词的比较及对“把”字句产生的历史演变的分析,“把”字具有轻动词的特点.这种处理使汉语中的使成式、处置式(即“把”字句)、被动式及动词复制句等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汉语特点的句法现象.通过分析近代汉语中“把”字句的生成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推导出在VP嵌套下该句型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0.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两种特殊句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认为,其句中的动词后应有其他成分对其进行补充说明.但由于某些动词的特殊性质,常常可以使"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其动词后没有其他成分的情况下依然成立.本文在考察了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和语法大纲的基础上,对这种特殊句武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中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属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被"是表示遭受意义的动词,"被"字句是以"被"为主动词的主动句。但是我们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理解后发现,他们对实意动词和主动句的理解与正常人没有差异,但是对功能语类的理解却出现巨大的偏差和缺失,这一特征与失语症患者被动句的理解偏差和缺失表现出一致性,说明"被"不是实意语类而应当归属于功能语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汉道教典籍《太平经》中57例“被”字的逐例分析,发现该书中的“被”字呈现出一个未变、正变和已变的状态,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在“被”字动态的虚化过程中得到体现。《太平经》中“被”字被动式有18例,其中“被AV”式11例、“被V”式7例。和同期其他文献相比,《太平经》在语言上有超前性,而庚部的写定时间有可能比其他几部稍晚。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汉语新词语中,2009年4月问世的“被-”格式衍生的新词数量最多。对这一典型格式进行深入考察,无论是对汉语新词语研究还是词汇语义学,都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价值。1.“被-”格式的演变轨迹为三阶段:“被××”成为“自为行为致使”表达式导致“被-”的语义偏离-“被××”生出“遭遇虚假事件”表达式引发“被-”的语义转化一“被-”格式后接成分多样化促使”被-”的语义进一步衍化。2.“被-”格式包括致使、遭受、蒙受等语义模式。3.“被-”格式的表达特点可概括为:所指现象的否定性、所持态度的不满性、所言风格的调侃性。  相似文献   

14.
"被XX"是时下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语言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被XX"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被"字的属性、构式的理据、事件凸显性等问题,发现"被XX"结构是一种标记性构式,其本质是"被+事件"表达违实概念,这深化了对"被XX"结构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对"被"字后面"XX"附加部分的词性争议和重复论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对"被+VI/AP"这一特殊结构做出解释。"被+VI/AP"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被"和"VI/AP"直接推导而出,且具有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其较高的出现频率及应用推广也源于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存活式推导模式为理论基础,英汉语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的出现是话题成分与中心语在进行合并操作时产生特征匹配的结果,而阻隔效应的消失则来源于话题和中心语两者间的特征不匹配.定指效应作为阻隔效应在汉语话题结构中的体现,也可以通过特征匹配的分析加以解释.本文的分析可以将三类话题结构,即话题化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结构以及悬垂话题结构加以统一,体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解释 wh-移位现象中的阻隔效应,从而为阻隔效应在非论元移位中的句法表现提供一致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福建莆仙话中“乞”不仅具有闽语的给予义、致使义、被动义,且有一种高频使用的被动式“乞1……乞2”:“乞1、”“乞2”不仅重现而且同音。该句式与北京话的“被……给”相当,“乞2”、“给”均具有强调功能,但语义特征和句法限制比“给”更为广泛,“乞2”已是一种泛化的强调标记。该句式既是北京话强力影响的结果,也与方言自身的演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被XX"同语素词语族的考察,发现了"被XX"同语素词语族所表达的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其组合成分局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范畴,"被XX"同语素词语族表达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在语义属性上具有已然性、致使性、否定性和无意识性。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