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太史公曰”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 ,但在《史记》中发展成为系统的史论 ,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其内容丰博 ,观点鲜明 ,体例于统一之中有变通 ,表现了司马迁的宏阔气度和无限的创造活力。可以说 ,中国传统史学 ,由于司马迁创造了史论体系 ,才使得历史编纂成为真正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2.
《左传》“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虽然都是史家对所录历史的感悟与看法,但二者在策略、主旨、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太史公曰”对“君子曰”评论模式的突破,对我国史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字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曰”的主要内容,“太史公曰”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日”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探讨人文意蕴,必当以人为本。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将个体作为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殊的人物个性下,以特别磊落的史家胸怀作了辩证人文的观照。其可谓是认知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7.
朱习翔 《考试周刊》2013,(34):26-27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又与其不同,其内容是极其丰富与全面的,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后世正史评议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哲学史学方面颇有造诣.从司马迁对哲学流派的评判态度、论孔子的历史地位、论先秦哲学流派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哲学史的写作方法等情形,可知:用通变的观点观察学说的兴衰史,将学说的兴废同政治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司马迁哲学史学的一大特色;<史记>创立了评传体的哲学史写作体例,成为史论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曾瑞琪 《文教资料》2011,(18):77-79
《史记》的“太史公曰”与《汉书》的“赞曰”都是司马迁与班固的直接议论之词.这些论赞序很好地反映出他们各自的思想观点。本文透过两书的论赞序.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学术思想、历史观、历史人物定位、天道观等思想方面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补充讨论训诂术语“读为、读曰”、“读如、读若”的运用功能 ,并指出 :“之言、之为言”用以释义而无关读音的例子不限于先秦文献正文 ;“音”也是训诂术语 ,可以用来解释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可以校异文、讹字 ,也可以用来注音兼释义或单纯地释义。  相似文献   

11.
伯(喜否)是春秋后期吴越争霸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马迁为了突出自己的“一家之言”,在刻画这一人物时常弃《左传》而另采他说。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剖析了伯喜否被史家丑化的缘由,并探讨了司马迁撰述先秦人物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高师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任,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当前音乐选秀节目可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60-62,73
"为人"是指某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史记》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指历史人物的心魂。司马迁认为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为人"与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在司马迁看来,李斯的"为人"可归结为视富贵为唯一,典型地代表了秦大臣中畏罪持禄的心理,这种极低的人格品位对秦兴亡的影响很大。建立在此种心理动力基础上的秦王朝,不管一时如何强大,短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史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悲世情怀式的美学韵致.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司马迁的主要作,能代表性地反映司马迁的化性格。司马迁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其化性格除有着史学家共有的实证态度和历史使命感之外.还有着明显的浪漫情调,浓郁的平等意识,强烈的英雄色彩,深深的悲剧印记和复仇情怀。这种化性格的形成,除了受时代精神的激励和儒家传统化的熏陶,受楚齐化的影响外,也与家学渊源和父亲的嘱托以及自身遭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英布是一位武将,其人其事,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班固《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均有记载与评述。元代尚仲贤依据《史记》、《汉书》的史料,艺术地加工创作了《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一本四折。英布是与韩信、彭越一样被刘邦集团残杀的功臣武将,但韩信、彭越受到司马迁及后人的极大同情,而英布却少有人提及。尚仲贤创作《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对英布大力称赏,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字子长,有关他的名、字的音义问题,历史上少人讨论,是司马迁研究史的一个盲点.利用古人名、字意义相关的原则及运用训诂资料,确定“长”字的读音为第三声,意即“滋长、生长”,与“迁”同属“变化”义项范畴,并由此探讨司马迁命名的历史含义和司马迁史学思想与这个名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