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钓”的重要性。“钓”是什么?“钓”是过程、是方法。由此,联想到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3.
学校之“名“与“义”本应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以学校之“名”行非学校之“义”的现象时有表现。有的时候,人们“以学校的名义”干了一些非学校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阻碍了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从学校的“名义”这一标志学校的社会符号切入,认为学校应是“名”、“义”相符的社会实在,学校就是“教人育人”的专门机关,教育人、培养人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应当成为学校以一贯之的核心价值追求.否则.举校如果偏离了这一基本功能,就会陷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境界。  相似文献   

4.
韩愈一生遭遇了阳山之贬和潮州之贬,在这两次被贬的过程中,韩愈在保持自己“不变”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贬官的原因、韩愈被贬后对“贬官”这一事件的认识以及韩愈在贬所的状态三方面可以揭示韩愈两次被贬中的“变化”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6.
注重“学”,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儒家那里,为“学”过程与成人过程无法分离:“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使人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本身也首先以“成人”为目标。荀子之论“学”,其内在之旨同样是“学”以成人。在突出“学”的同时,荀子又强调“积”(为学的过程性),进而将“学”以成人与“积”以成“圣”联系起来。荀子同时区分身心之学与口耳之学,身心之学以“美其身”为指向,后者意味着达到自身的完美、提升自身的德性。在这一意义上,身心之学同时表现为“为己之学”。口耳之学则停留于口耳之间,仅仅为了示之于人,从而流于“为人之学”。对荀子而言,唯有身心之学(为己之学),才构成了“学”以成人、“积”以成“圣”意义上的真切之“学”。  相似文献   

7.
人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一种发现“人”、提升“人”、铸造“人”的成人方法之学。具体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学方法论,是一个自发的环境熏染、自觉的社会引导、以“礼”为杠杆的“外君子化”过程和以“仁”为轴心的“内君子化”过程。这是一个人我双向同构的动态过程。这一成人方法论不仅有其恒久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逻辑层次,乃由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过程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这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源,也可从辞章章法结构中寻得它的具体呈现。因此本文即从“二元对待”(含“对比与调和”)、“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等层面切入,作对应之探讨,以凸显出层次逻辑系统在哲学与章法学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汇报》2002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地把我们的观点告之了日本政府的有关方面。”《北京晚报》1999年11月22日:“记者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一位女士既不肯告之公司的名称,也不肯报出自己的高姓……”“告之”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词,有动词“告”和代词“之”构成。如《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这是孟子与公孙丑谈论乐正子能治理国政的一句话。句中“告之”的“之”,即指乐正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乐正子爱好善言,那么四面八方的人都会不远千里赶来,把善言告诉…  相似文献   

10.
骈文从建安时期获得了“体”之“生命”后,日臻完善,至南朝“永明声律说”出,具备了完全成熟的条件,这一过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着着文学之自觉,不仅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因子“殖”进文学之“体”中;亦“移”入非文学“躯”内,使之成为文学,从而拓大文学之域。  相似文献   

11.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秋天的怀念》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哲思,从“秋天”这一意象空间的角度切入,可以窥其“堂奥”。在悲痛与顿悟的融合体验、“不懂”与“懂”的双重变奏中,作者获致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奏响了自我救赎之歌。作者向死而生的精神突围展现了饱含意义的过程哲学,其生命之旅因此愈加绵长,创造出独特的生命经历之美。在“秋”人相融的感伤之思与母子相错的缺憾之思的交融下,作者的怀念之情亦越发醇厚。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历来倡导多读,多想,多写。多想是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理解等多种综合心理机能,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相互生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握和领悟作品深层意蕴的玩味过程,必须“以我之心”参与创造,填充文本的意义空白,完成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黄牛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诗。其内容与《史记》所写李斯见仓鼠、厕鼠处境之不同而发出的“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慨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诗人的思想在由好道慕隐向追求仕途功名转变的过程中,因为“世味”所诱,对富贵、势力产生羡慕之情的真实流露。历来认为这是一首讽喻实事的诗,是以比兴手法反映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的严重,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最早出现于《战国策》的“文士”一词本意为“辩士”,即长于言辞巧辩之士;而到了西汉,其涵义发生第一次质的转变,与“笔”联系起来,其意已指擅长书面文字表达者;东汉时期,“文士”又与“仕”相关,多指在政府机构供职的文职人员;三国以降,“文士”较为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典籍,其意渐偏重于指称以文学才能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学侍从。“文士”一词的出现及涵义的变换也正是古代侍从文人这一社会阶层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壮大历史过程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形式,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缺乏美感的…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三令五申”是一再命令告诫的意思。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句成语,许多人经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么?“五申”申的又是什么?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古之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铖。这就是三令与五申的内容,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和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何谓“三令…  相似文献   

18.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例谈刘北荣一、授知识,教学法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获取知识影响极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通过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可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  相似文献   

19.
积极的幼儿因环境文化是促进教师成长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形成办园特色、推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近十年教育教学研究探索过程中走出的“以人为本”、“以园为本”的环境创设之路.形成自己独有环境文化这一过程的阐述,道出了优良环境文化是幼儿园走上特色化道路的发展之“魂”。  相似文献   

20.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从实践层面讲,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知礼成性”和“学至成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