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哭穷和诉苦竟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 听说古人爱比惨,倒也不算意外.古代的生活条件本就一般,比惨也是用自嘲来互相安慰嘛!但没想到,比惨这件事还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宋代欧阳修提出了一套著名的文学理论"诗穷而后工"."穷",意指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一切穷苦困厄;"工",则指精工巧作.欧阳修的意思是,诗人活得越惨,就越可能在困...  相似文献   

2.
"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是两个不同性质并包孕不同理论内涵的命题,人们惯常把后者视为前者的理论上源,这是有欠准确的."穷而后工"说回答的是作家的创作为何而工的问题,而"发愤著书"说回答的则是作家的创作何为而作的问题,一个属于作品缘何而工的成因说,一个属于情感缘何而发的动因说,两者各有其独自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8,(1):44-4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存在"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穷而后工""达而后工"的争论,孙奕于《履斋示儿编》中避开了这些争论,提出了"老而诗工"的文学观念,这是学界较为新颖的立论,欧阳修、黄庭坚、杜甫、韩愈等诗人的经历皆是此观念的例证。"老而诗工"和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文学观念在一定范围内重合,但其又超越了欧阳修关于诗人"不得志"的限定,范围更广,立论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6.
"穷"与"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司马迁的"发愤著述"、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的"穷而后工",都从不同方面对这个诗学命题进行了建构和阐释.苏轼对"穷"与"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考察.同时他从一己的遭遇出发,对"非诗能穷人"提出了怀疑,并进一步上升到对诗人悲剧命运的思考.此外苏轼还分析了如何使诗歌"工巧".这三方面开启了后人对"穷而后工"这个诗学命题阐释的三个角度.  相似文献   

7.
方回在《瀛奎律髓》选诗、评诗时,注重诗歌性情,强调诗抒情言志功能;同时认为"诗亦史"、"诗可以怨"、"诗可以伤",其均为诗人真实性情的抒发。方回重"性情"意蕴,否定当时理学诗派"以诗言理"抹杀性情、江湖派"穷而后工"不见性情的诗坛现象。后世"铁崖体"、"童心说"和"性灵说"是对其性情观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发愤著书”说在唐宋时期的新发展。以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影响最大。陆游、辛弃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发愤著书”说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原欲升华说为文学创作动机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介绍弗洛伊德升华论的主要内容,用升华说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中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以探讨中外文学创作动力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吴镇是清代中期陇右著名诗人 ,其诗学理论有许多真知灼见 ,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吴镇论诗主张“性灵” ,也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他还受到“格调说”的影响 ,坚持“风雅”的诗教原则。更为重要的是 ,吴镇还继承司马迁、欧阳修等人“发愤著书”、“诗穷而后工”的思想 ,提出“穷乃工诗”的观点 ,同情下层文士 ,反对庙堂文人左右诗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司马迁那里,"发愤著书"的命题脱胎于"穷愁著书",是"穷愁著书"的升华。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发愤"和"著书"两个词的语境出发,展开一种历史语言学的追踪,以此为前提,所谓"发愤著书"只能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由圣人完成的活动,这决定了它的神圣诗学内涵——借助叙事形态重新恢复人作为信仰者的身位,最终期望到达对天人性命之道的领悟。  相似文献   

12.
优秀作品往往是穷愁困厄的产儿,明确全面阐述这一理论的是钱钟书。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正是他"人"——"生"困厄的产物,是钱先生"在内心里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借助"言古"而"节今"(钱先生评钱谦益语),用《管锥编》"刻下"钱先生"内心生活的烙印"。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管锥编》之评论《史记》中。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一说,无论对当朝还是后世文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诗穷而后工"的理论是欧阳修在前人诗论的基础上,在北宋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再创造"。从现实的角度看,"诗穷而后工"包含着权力与文学话语、政客与文人身份之斗争与妥协的丰富内涵。依据布迪厄的语言学理论,"诗穷而后工"的精妙内涵与典范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欧阳修对于"权力话语"与"文学独立性"所作的整合。这位千年前的文坛宗师与政坛领袖,即使并未像后现代主义学者那样清晰地认识到"语言的象征意义与吊诡性质",也已经在实践中将语言与权力的关系运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4.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笔者试图通过对禅诗与非禅诗的比较解读,了解禅宗与唐宋诗人的因缘关系,从而把握唐宋诗人在禅诗中流露出的心态。以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厄,调整自己的心境,以更好的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吴凯 《成才之路》2012,(6):17-I0012
欧公《六一诗话》的诗歌评论对象主要是唐代及当代诗人。在具体评论中,表现了一些重要的文论主张。首先,在作家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曾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  相似文献   

17.
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机”。从屈宋的怨尤悲愤,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到建安风骨的“梗概我气”,中唐新乐府的“风雅比兴”,以至明末遗民的亡国之痛和晚清救亡之志士的抒怀,“言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诗言志”系统理论的三个递进层次:“诗以言情”说、“发愤著书”说、“穷而后工”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钱锺书《诗可以怨》中各观点做了细致考察,针对"为文造情"问题,指出决定"穷愁"经历能否产生佳作的关键在于主体的表达能力,或曰表情达意的有效性;并指出"诗可以怨"与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相关联,成就诗人和诗作的关键因素是善感的心灵,而非"怨"。  相似文献   

20.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