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艳 《现代语文》2006,(7):28-29
凡是对唐诗宋词有所涉猎的人,都不会对“扬州”这个词陌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印象中的扬州,是笼罩在唐诗宋词的天空下一个婉约而美丽的地方。她的渡口烟柳、小桥明月、西湖歌吹是怎样一种魔力?仿佛潜在诗人心底的梦境,又如一种情结,使“扬州”频频出现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县人,公元1693年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乾隆元年中进士,一生经历了卖画、做官、再卖画的曲折道路,终年七十三岁,板桥撞长诗、词、书、画、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词皆别调”,书法自称“六分半书”,画兰、竹“尽脱时习”,问画山水、花鸟、鱼虫“亦非凡手所能”。当时扬州聚集着“领异标新”的画家金农、板桥等人,世称“扬州八怪”。他们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画风,在中国文学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板桥以其“怪”和“绝”知名于世,本文将从其曼怪”的内涵和“绝”的效应两个方面予以探讨,从而勾勒出他的人格风貌与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汪氏小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氏小苑”作为扬州新近开发的旅游景点 ,以其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存最完整的扬州大住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相似文献   

4.
“扬州画派”,即“扬州八怪”,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他们大多知识广博,善写诗文,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华就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幅《松鹤图》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5.
"初程"解     
姜夔的词《扬州慢》中“解鞍少驻初程”的“初程”,教材上释为“开头的一段路程”(见人教社版高语第六册第151页),这是颇令人费解的。所谓“开头的一段路程”,是指距旅程出发地不远的地方。查史料可知,词人出生于江西波阳县,自幼随父宦居汉阳。父死,依姐姐居住,少年时代便在汉阳度过。成年后,为寻求出路,曾出游过湖州、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也曾旅食江淮一带。写这首词时正是词人离开汉阳第一次到扬州游历(公元1176年,时年22岁),故扬州并不是此次游历的起始段,恰恰倒是接近于终程地,把“初程”解作“开头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6.
~~“变译”之我见@许美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相似文献   

7.
扬州“花鼓戏”虽然是一种地方小戏,但它具有音乐的兼容性和独特性、表演艺术的模仿性和喜剧性、内容的多样性和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扬州“花鼓戏”由于受到地理因素、观众需求和艺术氛围的影响促成了这些艺术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地区多位著名职业画家相同的性格、机遇,相似的艺术思想,“扬州八怪”画派的艺术风格,分析了“怪”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9.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群革新派画家,继承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以来文人画的优秀传统,突破专事摹仿一家一派的保守画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被当时保守派视为骚扰画坛的“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说。“扬州八怪”一般是指金农、郑燮、罗聘、李膺、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八个人。他们有些做过中下级官吏,罢官后寓居扬州卖画为生,有些则是不愿仕进的文人画家,自外地移居扬州。他们大都出身贫寒,历尽坎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以三吴为中心的扬州地区表现出对中原的强大离心倾向。入晋,版图与中原合一,但此地“屡作妖寇”,仍保持“易动难安”的历史惯性,这与此前山越人的大量“归化”当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风月梦》与青楼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楼小说《风月梦》,堪称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它植根于特定地域,以描写城市生活为内容,通过人物的活动和视角,展现了扬州的城市风貌,对之后的《海上花列传》等小说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初的扬州所孕育出的文学环境和状态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重要人物之一的程梦星也逐渐走入研究者视野。通过对其特殊家世背景的分析,可以了解清初士商姻缘风气下,商人的文学追求风尚和文化生存状态,也可以窥见在士商互动浪潮中,士商各自的群体面貌和时代大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在古城扬州开展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扬州市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现状与不足,并从诗文经典诵读与扬州地域文化内涵相互浸润、诗文经典诵读提升扬州城乡居民的人文素质与思想素质、诗文经典诵读成为特色文化品牌从而促进扬州文化名城建设这三方面进行全民诵读经典构建诗文扬州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选学"故乡———江苏扬州隆重举行。大会交流论文近百篇,主要从"《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所录作家作品"、"《文选》文学体类"、"《文选》编纂"、"《文选》接受与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大会总结了"文选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东坡小品以其所创造的氛围与情韵的和谐体现作品的底蔼,形成独特风格。其享誉文坛经久不衰与此密切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是东坡创造意境美的典型。东坡小品以取材命意,语言运用体现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16.
"扬州"作为一个地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尤其在唐代更为突出,诗人们在它身上寄托了对繁荣、强盛、开放、富足的期待和向往,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可见扬州在古代诗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正是"扬州"有利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从而使"扬州"成为繁荣富庶、奢华靡丽的代名词,并成为诗人们久唱不歇的文学意象和唐代文人作品中一份抹不掉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王朔现象"在文坛被广泛重视,而这又与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流行关系密切.本文就从"王朔现象"入手,分析一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现状.  相似文献   

18.
海岩的小说以其鲜活灵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广大读。但海岩创作的真正出发点是向青春的纵深处打捞理想和爱情。在当前日益浮躁的创作氛围中,给坛吹进一股清新的“海风”。既使学走进大众,又使学持守理想,这就是海岩创作给予当代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试论晚明小品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特的社会风气和士林化造就了晚明人独特的化品格,他们的学主张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以“载道”为己任,而以任情自适为目的,少了一些道学气,多了几分真情和性灵,因而他们笔下的小品也就成了中国学史上一道别具神韵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