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韩世龄 《承德师专学报》2003,23(1):46-47,53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注释应注意:(1)区分词的词义、词性同读音的关系如"曾"字;(2)区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如"城"字;(3)区分词义选项的时代变化,如"色"字。  相似文献   

2.
韩语中,书写形式相同,词义或用法不同的汉字词会给译者带来负迁移。本文从词义的广狭、感情色彩、词性及搭配等四个方面,阐述"同形异义汉字词"在汉译韩中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3.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4.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好"字使用频率极高,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和词义也大不相同,因此译者在处理"好"字的翻译时,应巧妙地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使译文达到彼特·纽马克在语义翻译理论中所描述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语境中"好"字翻译的巧妙转换,探究如何巧用各种翻译策略,使"好"字的翻译达到语义翻译理论所描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章指出以往出版的词(学)典,大多不标注词性,释义不分词与非词,不讲或很少讲字、词的用法,致使读查阅后仍不能正确地掌握字、词的使用方法。呼吁编纂出版一部多功能词典,除了注音、释义,并能讲一些字、词的基本用法,指导读正确使用字、词。所谓字、词的基本用法,即是中型语词典应有的功能。基本观点是:一、对单字和单字义项要区别词和非词,区别成词义和非成词义。二、对词和成词义项要标注词性。三、要提示词语特有的搭配要求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媒体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与“宅”相关的新词新语。时代赋予了“宅”字新义。本文从“宅”字的词义衍生模式的特点、“宅”的词义演变和词性以及“宅”字新义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等方面对“宅”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门万户皆给力"。"给力",一个迅疾走红的词语,引来大家的热捧,也引起语言爱好者们的极大关注。其来源、词性、词义、流行原因等都有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本文将对此做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历代的文人贤达或多或少地记录下了“打”的演变痕迹。从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打”字词义的继承与变异,其词义继承的原因在于客观现实和“打”字自身词性,而其变异的原因在于社会因素和语言内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次数不少,用法也比较复杂。先秦时期,“莫”字大都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偶尔也有用作否定副词或其他副词的。自汉代以后,“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本来就为一般读者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当前古汉语研究中对“莫”字的具体词性和词义又解释不一,特别是对否定性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词性及其词义的解释更为混乱。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2.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及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近年来,大量日源新词通过互联网、游戏、动漫等载体源源不断地注入汉语中。其中,"萌"字以其生动到位的表达效果广受中日两国民众的热烈追捧。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萌"的词源、词义、词性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给力"是现代汉语中利用汉语已有的语素按照汉语构词规律创造出来的表达新的意义的一个词,它在词义上有多个义项,在词性上可以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使用。"给力"形象、生动、准确地表达了说话者对事物的看法或心理状态,并有可能对英语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いろいろ""さまざま""しゆじゆ"近义词在词性上、词义上、文体上等相同、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从"好戏/好说,白纸/白吃"联系到汉语兼类词的标准问题,通过对汉语词类的一些史料及词义、语用的分析,说明汉语兼类词的标准是字形、字音相同,词义极近、词性不同.  相似文献   

18.
姜玲玲 《现代语文》2009,(9):137-139
"雷"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基本词,但其词义在网络语言中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并构建出了一系列的"雷族词".本文从形体、词义变化及词性、构词类型等方面对"雷"和"雷族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20.
王新玉 《考试周刊》2013,(71):35-35
为了增加初中学生的识字量,在写作中少写错别字,在中考中获得满意成绩,作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牢记生、难字的注音,辨清同音字的形旁,差别辨形似字,结合词义、词性辨多音字,阅读巩固识字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