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刘雁翔教授撰写的《杜甫秦州诗别解》一书于2012年12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流寓秦州(甘肃天水市)所作113首诗作的注解之书。按内容性质分为七辑:第一辑秦州杂诗之什(20首)、第二辑遣兴之什(15首)、第三辑交游之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3.
杜甫《发秦州》诗有"汉源"一词,明清注家多以为是同谷别名,将其地望定在同谷(成县)飞龙峡。据唐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所载,"汉源"是在乾元元年(758年)由"上录(禄)改名汉源"的,故治在今甘肃西和县境内。孙启祥先生在《杜甫研究学刊》撰文《〈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提出泥功山不在成县,而是指徽县青泥岭。然而,成县西北泥功山至今称之,其北麓是杜甫由秦州南入同谷的必由之路,有古代碑刻为证。  相似文献   

4.
在《生命本原的胜利》(见《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一文中,我们曾指出,杜甫诗风,至秦州为一大变.接着还认为,这种转变来自于诗人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急之感.  相似文献   

5.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秦州及同谷一带风物为题材的边塞诗便是其代表.关塞、胡乐舞及胡人、羌女、烽燧、戍鼓、胡尘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心中作为边郡陇右的边塞风情以及征战年代的乱世情状.陇右自然环境的特征、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特殊的思想心态等多种因素,玉成了杜甫的陇右边塞诗.  相似文献   

6.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杜甫陇右纪行诗《石龛》的地理位置,“旧注”寥寥无几。考察确认:今甘肃西和石峡镇石峡村西山的“八峰崖石龛”为杜甫笔下的“石龛”。但杜甫只去了“石龛下”,而未去“石龛”。通过对前往八峰崖石窟道路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能“驱车石龛下”的道路,即由高河口进入,经石坝、刘河、真武、曹家湾梁、关坝、喜集、灯塔,到寺儿湾之路;通过对八峰石龛下寺儿湾“吉祥寺”遗存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走这条路的真正原因,拂去了诗意与八峰石龛环境位置相抵牾的疑云。论述了《石龛》诗与“仇池草堂”、《仇池》诗的关系,认为:《石龛》诗破解了诗圣专程寻访仇池的密码,也找出了诗圣寓居仇池山下飞龙峡东端灯塔村的证据,其《仇池》诗是在飞龙峡所写,属纪行诗。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9.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自华州弃官西行,流寓陇右(古代指陇山以西地区)。其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三个月时间,在同谷(今甘肃成县)不足一月。对杜甫陇右行踪游迹,历来注杜诗者各有所据,众说纷纭,近代学者论及时,往往摘引古注,很少亲往实地考察研究,以致讹传错抄,舛误甚多。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实地探访和查阅有关地方志、史料,对杜甫陇右行经地和诗中提及的地名作了初步考察探索,特略述如后,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杜诗研究者和文史学者。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陇右思亲怀友诗在他的陇右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且独具特色.诗人将思亲怀友与忧国忧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概括了安史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因而,其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已超出了思亲怀友的狭小范围.  相似文献   

11.
杜甫《病柏》、《对雨》二诗的诗旨,古今注家每每曲解。《病柏》诗通过描写一棵巨大柏树的荣而后凋,艺术地概括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寄托了杜甫沉痛的忧国之思。《对雨》诗先写唐军与吐蕃的苦战,写军事形势的危急,后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乃是代宗对吐蕃抱有幻想,以为它能尊甥舅之礼,从而放松了戒备,全诗落脚在对代宗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1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寓居陇右.在这里,初期生活尚可.后来逐渐陷入困顿,年底前移家成都.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3.
公元759年,杜甫旅居秦州,结识了隐者阮防,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阮防,而阮防的部分生平信息也因此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呀基本的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诗圣旅陇纪行诗的当今地址大部分已有统一认识,唯独《龙门镇》、《积草岭》二诗尚在仁智互见之中。在前文《杜甫陇右诗<龙门镇>考》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史料与实践证明:西和县石峡镇高河村的大石和小石与《水经注》记载的“龙门谷”相符,高河水为龙门水:页水为《水经注》所载的“东北穷溪”,并根据《河水注》对小榆水、契水、禄谷水等表述“文法一致原则”,确定页水是横水的傍流、斜支、测流,是横水的源头之一,二者不可分离;又据史料记载的一则战例和戍镇设置规模,判定今西和县石峡镇石峡街是杜甫笔下的“龙门镇”,其成县府城集与西和坦途关均与史料和《水经注》所载相左。  相似文献   

16.
乾元二年秋冬之际,杜甫在陇右生活的五个月期间,游历众多寺院,与赞公、阮昉等人交往密切,处于人生低谷期的杜甫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大有退隐山林寺院之情趣。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并借云鸟等意象抒发归去来兮般的舒畅心情,陇右是杜甫思想发生变化的转关之地。  相似文献   

17.
杜甫陇右纪行诗《积草岭》的地理方位,是典籍、史料稀缺,古今释注者尚未开垦的一方荒地。对疑似积草岭的“马莲垭豁”、“老关庙梁”、“二垭子梁”、“银子崖”、“焦山沟梁”等去石峡石龛和到成县泥功山的古今通行路线、地理方位、地貌特征实地考察,发现西和县石峡镇“焦山沟梁”与杜甫笔下的《积草岭》诗意相契合,应该是当年诗圣经过的“积草岭”。  相似文献   

18.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写下了不少忧国伤时、遣兴抒怀、思亲怀友的诗篇.透过这些诗篇,可以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生活、思想和情怀,也可从中审视杜甫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9.
陇右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通道。唐代陇右东端佛教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其中高僧辈出,各家宗派学说纷呈。族信奉般若学和《尊胜陀罗尼经》。唐代所建造的石窟、修习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高僧大德,更有秦州军人、大大像更是遍布陇右东部各地。武则天时期泾川大云寺供养舍利及金棺银椁的出现,反映了盛唐陇右东部地区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而孟诜《石函铭》的发现,可证孟诜家族是世代信佛。泾川县发现的《高公佛堂碣》为研究唐武宗会昌灭佛提供了间接物证。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今甘肃天水市被称为秦州,其治城是陇右东南部地区的经济、政治、交通、文化中心。隋唐300多年历史中,在秦州先后建置有秦州总管府、秦州都督府、秦成两州经略使司、天雄军节度使司等地方高级管理机构。秦州因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成为隋唐中央政府经略陇右东南部地区的桥头堡,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