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典小说偏重于故事的叙述,小说史家也常以“情节小说”概而括之。因而,有人断言:“自唐宋传奇产生至五四前的一千多年中,‘故事小说’始终居于主流地位,‘性格小说’没有多大发展”。这一传统的美学思想给古典小说研究划定了一个框子,自然,也影响了对《水浒》艺术的研究。较为突出的,则是对《水浒》情节的戏剧性及其动因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由读者看出人来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一)》)。《智取生辰纲》就是这样精采的地方。在这个片断里,充满了戏剧性的对话,人物的语言既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独特性格,又突出地体现了人物间的斗争和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的对话又时时受着“智取”的特殊性的制约。整个片断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犹如一出精采的话剧。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片断的人物对话艺术,对于学习和研究《水浒》的语言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宋朝与辽(即契丹)订立的大量官文书,是宋朝外交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中写宋江征辽的官文书,与历史的真实完全相反。《水浒》中作这样处理表现了作品强烈的国家复仇意识,充分说明宋江征辽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展现了梁山好汉“忠义”性格内核中“忠”的一面,也说明了征辽情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毛淑敏 《文教资料》2011,(31):104-106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含义是什么:悲剧由六个成分组成,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其中情节最为重要,其次是性格.最后是思想;情节的布局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它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情节要具有整一性,二是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一反古希腊人的“命运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主人公犯错误,即“过失说”;在悲剧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上,观点与柏拉图相反,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美德的形成。以上内容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队为,“《水浒》和《红偻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个评语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这两部古典名著的人物口语在形象上塑造上具有维妙维肖的艺术功力。但是,蓿将这两部小说认真地进行比较,读者就会明显地感到二者难以等量齐观。《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性格相近的人物口语常常相似,甚至雷同,而在《红楼梦》中,人物口语基本上达到了隔墙闻声即辨其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郭秀锋 《考试周刊》2011,(77):20-20
金庸《飞狐外传》中胡斐“急人所难、行侠仗义”的性格和《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性格很是接近。通过对“血印石”与“拳打镇关西”情节的对比,作者发现金庸《飞狐外传》中在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对《水浒传》多有借鉴。  相似文献   

7.
《水浒》问世后就被人们称为奇书,可见,"奇"是它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奇包括多方面,见解奇、文字奇、形奇、神奇,但主要是指故事情节的奇.情节指的是什么呢?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联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高尔基《论文学》).按这样的观点来看,《水浒》中的情节实际是指那些相对独立的英雄人物故事,因为只有在这里才具有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具体显示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里,从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一回,是描写宋江入伙梁山的关节文字。它由“浔阳楼宋江题反诗”,“梁山泊好汉劫法场”及宋江正式上梁山三个重要情节组成。历来研究《水浒》的人们,都很重视这几回文字,因为这是了解宋江是否真正具有“造反”思想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看过《水浒》的人,提起“黑旋风”就会联想到那个性格鲁莽的李逵,提起“母夜叉”自然会想起在十字坡开黑店、专干杀人勾当的孙二娘,连打虎英雄武松都差一点成了她的刀下鬼。《水浒》中许多人物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起绰号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绰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呢?这是因为作者善于用绰号来描绘、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巧用了多种修辞的艺术手法。用借喻的方法来命名绰号是比较常见的。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一是林冲长得豹头环眼,二是用豹的勇猛、敏捷来比喻林冲的武艺高强,所向无敌。这个“头”字用得好,暗含“头领…  相似文献   

10.
《水浒》研究经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对作品的社会价值、思想倾向,研究者、读者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人们肯定了作品的进步意义: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肯定了被压迫者反抗斗争。一部《水浒》,揭出“乱自上作”的现实,标出“替天行道”口号,提出“四海皆兄弟”的理想,奠定了它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可作品中有些涉及妇女的情节却使人们皱起了眉头,如潘金莲的故事还曾得到一些人的同情,因此,有人将《水浒》的妇女观视为书中的白璧之瑕。  相似文献   

11.
水浒戏源自“宋江三十六人”传说,但它与今本《水浒传》关系如何,方家说法不一。戏曲、小说各有规律,不同文体间的文本比勘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简单地凭情节上的差异来判断二者的关系。因此,考察元杂剧在水浒故事源流中的地位,应考虑到不同叙事文体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个性突现法     
福楼拜曾告诉莫泊桑这样一个真理:全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个苍蝇、两只手、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所以一定要他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别分明,并和同种其他的人同类其它的事有所不同(莫泊桑:《谈“小说”》)。正是这种“把一个……表现得特别分明”的艺术要求,相应地产生了人物形象刻画的“个性突现法”。清初,金圣叹特别提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的个性描写的美学理论,但是,他把这种艺术典型的成功经验归结于宋代唯心主义理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水浒》中宋江和李逵是一种对立性格人物的组合,这种组合模式的最初原型出于中国春秋年代的一对真实人物——孔子和子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诸种对立统一在“宋——李”式组合中得到具体化和丰富化,而“德”与“力”的矛盾关系是其本质核心。  相似文献   

14.
马刘 《考试周刊》2012,(11):17-18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司马迁用其如椽巨笔精妙绝伦地书写了一幅关于楚汉战争的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令人难以忘怀,这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精心着笔氛围描写,揭露了尖锐复杂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个性。情节安排紧凑完整,起伏跌宕.把人物形象的刻画置于曲折的情节之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语言朴实与文采兼备,许多成语广为流传,终成“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武松打虎》节选自《水浒》第二十三回。《水浒》是描写北宋末年一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由十四世纪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关于宋江等人的故事写成。为了展示起义者被“逼上梁山”(也就是遭受地主阶级残酷的压迫而走上反抗斗争道路)的具体过程,《水浒》采取了百川汇海式的结构,对书中主要英雄人物分别作了传记式的描写,然后让他们汇合到起义根据地梁山泊来。武松是书中主要英雄人物之一,而“打虎”又是塑造武松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这段故事是为刻划农民起义英雄形象服务的,因而是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的精华。 《武松打虎》通过景阳冈打虎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武松在野兽面前没有丝毫怯懦的英雄性格,以及在与猛虎搏斗中勇敢、机智、沉着的战斗作风。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学史家唐弢在解放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原野>重演》里这样写道:“这个剧本里有‘戏’,群众看起来过瘾,这个剧本里有生活,顾盼左右,仿佛就在身边,让人看起来恐惧和欢喜。”①唐弢同志说的让群众看起来过瘾的“戏”是什么?在哪里?我以为,一部戏剧,有“戏”没“戏”,更重要的还在于舞台人物的性格关系的构成,以及这构成中的冲突、变化所推动的情节发展。人道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性格关系的有机构成是戏剧动作产生的坚实基础,性格的冲突变化则是动作之所以形成的内在因素。因此,论《原野》有“戏”,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性格及其关系构成。  相似文献   

17.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即初三)上册选录两篇关于古典小说名著《水浒》的课文。一篇列入“名著导读”专栏,概略介绍《水浒》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一篇选自《水浒》的经典名篇“智取生辰纲”,是新课标指定的精读课文。两篇课文由点到面,互有联系照应,在教学中可视为一个整体。初中语文教科书如此重视《水浒》,是基于一个确凿的事实:《水浒》自元末明初问世至今四五百年来,世代风行,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伟大名著。有史料记载它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水浒》一书,上自名世大夫,下至厮…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19.
预示——创设人物的命运之谜在叙事性文学作品里,作者有时会用某种方式把情节的发展演变、人物的遭际结局预先透露出来,这就是预示笔法。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曾提到一种“弄引法”,即着眼于文气的流转,叙事的衔接过渡,把小事、闲文、次要人物作为大事、正文、主要人物的“引子”。使文势不至于过分突兀。毛宗岗也谈到此法:“事有与下文相反者。又有与下文相引者。”“不相反则下文之事不奇,不相引则下文之事不现。可见事之幻、之变者,出人意外,未尝不在人意中。”(《读三国志法》)显然,这里所说的“引”具有预示的含义。鲁迅深知“相引之文”在情节内容上的预现和应验的关系及其特殊的心理效果,在  相似文献   

20.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的回目之一。它不同于写单个人物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诸篇,其间涉及好汉众多,又是水浒大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应该说这是一场热闹的大戏,作者却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手法将其处理为“智取”,所以黄泥冈上并没有出现血雨腥风的鏖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