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耕化,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明,但随着工业明的出现,其消极面日渐显现,并成为西部大开发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阻抗因素。因此,只有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来神视农耕化,才能看清其负面效应,冲破其思想束缚,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论政治行为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的协调发展,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了政治明的建设是当代中国的又一重大历史任务。在政治明建设中,政治行为明对政治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政治行为明有其基本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罗马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明相比,罗马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明发展的长链中,罗马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基督数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试论长城文化对甘肃的影响张耀民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在地处中国地理中心的甘肃省的历史存在长城对甘肃文化的深远影响,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试就这方面作一些探索,以求识家指正。一、长城在甘肃境内的历史存在今甘肃境内,历代所筑长城,自战国魏至明,...  相似文献   

5.
人类明正在经历以信息-生态明取代工业-机械明的转型演化,这一大趋势历史地规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论述农业与游牧业关系时,曾有长城是建在"15英寸等雨线"上的观点,就是说,由于中国特有的地域生态才造就了万里长城。那么,长城与15英寸等雨线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地理历史元素  相似文献   

7.
《孩子天地》2015,(1):20-25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中国旅游,第一去处是万里长城。当你漫步在长城之上,可曾好奇她的前世今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长城——蜿蜒盘旋在北方崇山峻岭之间的长龙,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已经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长城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碰撞的产物,从春秋战国到明朝,每一次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长城都是在硝烟弥漫中度过。如今,  相似文献   

8.
沈从小说的情调是道德困境中的同情观念。它既表现为对业已逝去的农业明的眷恋、欣赏及其必然灭亡命运的嗟伤,又表现为对工业明(城市明)的嘲讽抗拒,从而使这种同情意绪具有了丰厚的历史内涵,他的乡土小说也因此而具有了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无不铭刻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烙印,诞生于隋唐之际的科举制度.是农耕盛世的文明成果,也最为典型地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质。据《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相似文献   

10.
文明演进中环境问题的生态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明的演进而存在。不同的明时期,其环境问题的表现有所不同。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依赖于生态系统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明的发展中又影响甚至损害着生态系统,在这种人与环境的作用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而经济活动又是由人类的化和社会所塑造和规范的,所以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应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角度来加以探讨。“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应用化的调适作用,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明观。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对华夏文明史之有关问题,大量的考古及其众多专家学者在对华夏民族早期历史的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史系特别是史前史框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为此,本文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说”、“中原文明中心说”、“昆仑神话”等问题之质疑、透析的基础上,对重构中国史前史问题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但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要依靠宪政文明来保障。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逻辑前提,没有宪政就没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就是政治由暴力的政治、野蛮的政治转向文明的、对话的、理性辩论的政治。宪政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李伯元的小说《文明小史》鲜明地刻画了当时的世人对西方文明的扭曲理解和对上海租界的虚幻想象,反映出人们在异质文化的接受中存在的情感与认识偏差,从而体现了作者于复杂的租界体验中对文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创新性等特征,文化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又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涵,为精神文明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汉文明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代文明的繁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进程。对这段历史文明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教育后人珍惜、发扬中国以至世界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化市场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化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譬如经营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力以及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化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只有按照中央关于化市场“必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全面提高经营素质,强化管理,规范市场,建立多渠道的监督机制,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保证我省化市场沿着健康、有序、法制的轨道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明史》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等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它初版于1955年,此后屡次修订再版,至1991年共出版了八版。1987年1月和1998年5月商务印书馆分别翻译出版了该书1974年第五版和1991年第八版。第八版比第五版在全书章节、内容等方面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保障。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强化生态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立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引导公众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苏秉琦及其理论指导下,以红山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起步较早,由此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文明起源的“三部曲”与“三模式”等,对全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今后围绕经济形态、聚落形态、文化关系特别是观念形态的研究,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