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2.
辨“攻守之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贾谊《过秦论》(上)这篇课文,其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对理解全篇课文关系极大.这里的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中的“而”字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攻守之势异”是什么意思.课文后边的注释这样说:“[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四国.守,指二世和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我觉得这说法不够清楚.以至和课文的意思有所抵梧.比如课文中写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这是说二世时秦朝威力的强大,也是陈涉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陈涉起义后,其部将周文曾率兵攻进函谷关,但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兵驱出函谷关,全军覆没.而后章邯又相继打败了陈涉、项梁,陈涉、项梁相继死难,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秦朝当时的兵力并不弱.课文  相似文献   

3.
刘文艳 《学语文》2003,(3):46-47
《过秦论》在摆出大量史实后,水到渠成引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此句的理解,现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实验修订本·必修)(下简称教学用书)解释为“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  相似文献   

4.
高一册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对《过秦论》(上篇 )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 ,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 ,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  相似文献   

5.
秦之“过”安在?学过《过秦论》的人都会知道:“不施仁政。”但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怎样理解,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A、因不施仁政,所以由秦始皇的攻变为子婴的困守关中。 B、不施仁政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 C、攻守的形势变了,秦却不施仁政。分析三种看法可知:“过的总因”相同,即下施仁政;不同的是,对“仁与攻守的关系”理解各异。①“仁”作用的对象不同:A、B两种看法,“仁”对攻守而言;C的看法,“仁”只对“守”而言。②攻守确指不同:A认为,始皇攻,子婴守;B、C认为,始皇攻,始皇守。作为语文教学,本来知道“秦之过”在于“不施仁政”即可,无须一定要去深究,去无端地争执。而课后的习题一却直接涉及到对论点的理解,因此,就有弄清这一问  相似文献   

6.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  相似文献   

7.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中传统文言篇目《过秦论》(上篇),结尾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如何将其译成白话从而正确领会作者意旨,这是教学中必须注重的地方。查阅与现行人教版教材(2003年12月第1版)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35页),对此句的翻译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笔者反复思忖,认为这个“而”字如此翻译大有不妥。笔者以为把这个句子译作“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给人的感觉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导致了“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结果。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旨…  相似文献   

9.
《过秦论》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历来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篇末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已成定论,笔者也无可非议。所遗憾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却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语意不明,或理解有错。如原高语统编教参(1984年中南五省编)就解释为:因为攻天下和守天下的形势不同面秦朝不施仁义的  相似文献   

10.
孙亚军 《现代语文》2010,(6):144-14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贾谊在文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点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可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却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老师解释说,秦国由于没有实施仁政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灭亡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使人明白:攻势是什么?守势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列举了三种理解法让师生选择。第三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去管它。前两种理解是这样: ①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②秦国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新《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认为:“第一种理解正确。”其理由是:“‘仁义不施’是‘攻  相似文献   

13.
《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句,曾被《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人吴调侯、吴楚才赞为“结出一篇主旨,笔力千钧”。对这一中心句的理解,涉及的不只是对《过秦论》上篇乃至中、下篇主题的理解,还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贾谊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全文写得汪洋恣肆,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极具感染力。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全文的主旨句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颂。然而,这一句应该如何翻译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以下简称《普通教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贾谊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全文写得汪洋恣肆,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极具感染力。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全文的主旨句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诵。然而,这一句应该如何翻译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实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普通”)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过秦论》文末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人教社《教参》的译文为:“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该课后练习题:对此句有二种理解,哪种理解正确,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初步疏通文言字词的基础上,从全文纲领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切入,理清全文思路.深入分析文本本身,借助有关资料,破除了长期以来多数人的误读(“不施行仁义,因而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而贴近了作者的原意(不施行仁义,但是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真学习真思考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当世的眼光读文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过秦论》(上篇)的名言。“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究竟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翻译呢?  相似文献   

19.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20.
汉初贾谊的《过秦沦》,鲁迅先生曾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然而对于其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句如何解释,至今众说纷纭。一说:“攻守之势异,是说从前据险守固,各个击破;今则祸起家门之内,到处皆是秦的敌人,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完全变了。”(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