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王夫之总结、分析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欲观。王夫之的理欲观是对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理欲观的合理成分的继承,是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的批判,是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戴震以"血气心知"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理欲观,他反对程朱"天理人欲"的对立观点,提出了理欲统一的新的伦理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同时也反对宋儒的“存理灭欲”,而是主张在“以理节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理、欲调和.克服“唯理”或“唯欲”的偏激而更趋向“理欲兼顾”的中庸, “理欲之辨”也由此被逐渐导向了富有理性精神的合理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观的理论探讨为基础,以俭奢观的辩证分析为重心,以“好民所好,恶民所恶”的“絮矩之道”为旨归.基本上建构起了一个既继承以往又正视现实且面向未来的消费伦理的价值模式,体现了民本主义与启蒙主义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很好地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6.
天理与人欲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王夫之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欲观,其主要观点是理欲合一,理寓欲中和导欲于理,王夫之的理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深刻地阐明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提出了导欲于理,以理制欲的主张,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程颢、程赜所创立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其中以“理”为本体、为核心而建立的理学体系,“真知必行”、“知行相合”的知行观,“万物有对”、“动静相因”、“动静不离”“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中庸之道”、“大中之道”的中道观,“理”与“欲”、“义”与“利”相互关系的理欲观、义利观。以食为本,轻赋宽役,使民有时,仁政德治,规过养德,读书明理,因材施教,去疑求新,贵在自得等思想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应当合理地去取,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9.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伦理范畴的“理”、“欲”有一个生成过程,并历经了内涵不一的变化。在“理”、“欲”关系演变中,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欲以理节”是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解决“理”、“欲”关系的主导性观念;第二,“理出于欲中”是显示了“理”、“欲”真实关系的重要命题;第三,对“欲”的歧视性态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值得警惕的极为负面的主张;第四,“理”、“欲”关系在空间上应该是相互渗透的;第五,由“视欲为恶”到“以理制欲”,再到“以欲生理”。这种“理”、“欲”关系的演变,所表征的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朱熹理学的核心价值就是 :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其中天理、天地之性、道心、公、义、王道是居于主导、积极、正面意义的价值 ;人欲、气质之性等是居于从属、消极、负面或应被消灭的价值。朱熹理学的这种二元对立源于其体系内天人不合一的深刻矛盾 :一是宇宙论理路与人性价值论理路的矛盾 ;二是对天人合一之理———仁的内涵揭示的不一致的矛盾。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基本上是围绕消解理学自身矛盾而展开 ,直到戴震完成这一矛盾的解构 ,颠覆了理学核心价值的霸权话语地位 ,为重建天人合一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曹操诗歌之雄浑古朴的壮美风貌的形成,其主因应该在于主体内在的一腔壮气,一种至大至刚的雄壮精神。具体分析曹操的人格构成可知,这种精神的来源应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其一生不改的救世情结,其顺应时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特出独具的雄豪个性。  相似文献   

13.
苟子认为义利为人所两有,但好利是人的本性,这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是一致的。苟子所说的对利的需要从主观上说就是人的欲望。苟子对欲望持肯定态度,主张按等级身份适当满足各种人的欲望,做到消费欲望的满足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满足人的消费欲望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财富不断增加,为此必须实行激励政策。苟子的欲望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亨伯特在他的整个生命旅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精神巨变,这是在一系列的快乐与压抑、欲望满足与欲望压柳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其精神发展轨迹呈曲线状.  相似文献   

15.
人对幸福的追求需要内在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来于人对自我发展本身的自觉,来自人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目标清醒的自我意识,来自人对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冲动与觉悟。只有当人对世界的探索及自身的发展具有理性自觉的时候,才会产生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力,才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人类认识、协调、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实质,它们唤起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和需求,激发起人追求幸福的动机和动力,支配和支撑着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儒学的"理欲"观和"义利"观,魏源突出人性,提出了关于人的主体地位思想,强调个性自我,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对儒学性情论提出了批评,彰显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对人个性发展的宣扬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他对传统儒家人文价值观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将伦理学的主题从苏格拉底的个人德性修养、学习转移到国家、公民的正义上来。他从国家和个人相互依存的思路出发 ,将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正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国家与公民个人合一的正义观。这是贯穿《理想国》一书的思想主线 ,全书就是对国家和个人的正义何以能一致 ,如何一致 ,怎样一致的解答。最终通过正义的实现到达他所追求的至善的国家 ,使所有公民过上幸福的至善的生活 ,实现其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寒山用浓情的诗行表达了对美好精神境界的攀援,对完善自我人生的追求的愿望.他的诗还充满了普通人的情味,表达了他灵魂深处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19.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20.
《马铁奥·法尔哥尼》是梅里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深富寓言色彩的故事。梅里美在小说中有意识地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与金钱社会全然不同的异域世界。主人公马铁奥与儿子福尔图纳托分别是精神和欲望的象征,作家以父亲剥夺儿子生命的行为,肯定了精神超越于欲望的价值追求,从而表达了作家对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