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跳跃运动诱发关节软骨损伤过程中,软骨组织中TGF-β/ALK/Smad信号通路的相对表达情况。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低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运动组均在自制电刺激装置内进行跳跃运动训练,运动时间均为每天40 min,中间休息10 min,每周训练6 d,休息1 d,连续进行3周。其中高强度运动组大鼠运动训练时,自制装置中每10 s通电一次;低强度运动组每30 s通电一次;对照组大鼠进行自由活动。在分组干预的第1周、2周、3周分别处死5只大鼠,观察左后肢膝关节软骨表面形态,取部分软骨组织利用qRT-PCR法测定ALK5、ALK1、Serpine1、Id1和GAPDH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运动训练强度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大鼠膝关节软骨表面损伤情况逐渐加重;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在运动相关软骨损伤早期,大鼠膝关节软骨中TGF-β/ALK5/Smad2/3信号通路代偿性活化,而至第3周末,该通路活化水平却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之相反,在软骨损伤发生过程中,TGF-β/ALK1/Smad1/5/8信号通路活化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高强度运动组活化更为明显。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下游两个主要信号通路(ALK5/Smad2/3与ALK1/Smad1/5/8)的相对活化水平失衡介导的软骨细胞分化状态异常可能是运动相关性软骨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运动方式不同对膝关节损伤软骨愈合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术后运动方式对关节软骨损伤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的膝关节股骨髁深/浅层关节软骨损伤模型,施加不同的术后运动方式,扫描电镜观察软骨再生情况。结果:被动运动最能使浅层部分损伤软骨内的软骨细胞增生及基质分泌,使受损软骨表面的新生填充物接近于正常的软骨结构。各种运动方式对深层软骨损伤的促进作用均不明显,至后期,软骨深面缓慢发生出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但其形态、结构、厚度均远未达到适于恢复关节运动的程度。结论:被动运动促进软骨表面损伤修复的作用最大,再生组织的结构更接近于正常软骨;而对于深层软骨损伤.各种运动方式对软骨增生的促进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中最复杂、关节面最大、 杠杆作用最强、负重最大、稳定性较差、极易受伤的关节。膝关节也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丰富的关节之一。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某些项目强度较大,如篮球、足球、排球、体操等,最易引起膝关节半月软骨的损伤,进而引发滑膜炎症,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股四头肌萎缩,对训练、比赛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损伤机制 在运动量安排不当、负荷过重时,当膝关节处于半屈曲状态,半月软骨向后方移动,如果此时突然伸直膝关节,并伴有旋转,重力在受挤压的软骨上研磨,而引起半月软骨的破裂损伤,时常伴有滑膜损伤,而…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研究半月板全切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半月板损伤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在克膝关节采用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式,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扫描电镜,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观察术后,5、10、15、20、25和30d膝关节的关节软骨变化;主要结果和结论:兔内侧半月板切除后,导致关节不合槽运动,早至5d即可发现关节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改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加重。但软骨表面的玻溃,胶原网架的断裂则迟至术后20d出现。因此,半月板切除可导致肯关节病的发生,而软骨细胞的改变是导致骨关节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对运动员半月板损伤应尽早处理,尽量不采用全切的术式,应用关节镜对半月板成形,缝合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半月板损伤对膝关节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芪总苷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胃粘膜胃泌素基因表达及氧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芪总苷组.应用力竭游泳方法制作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观察胃粘膜损伤指教,检测胃粘膜SOD活性、MDA含量,RT-PCR法测定胃泌素mRNA表达变化.结果 黄芪总苷预防给药可以明显减轻运动性疲劳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降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显著增加胃泌素基因表达.结论 黄芪总苷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胃泌素基因表达,并参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96 只3 月龄雌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造模组 (Model 组)、己烯雌酚组(DES 组)、运动组(EX 组),每组24 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附近一团脂肪,其余各组均切除双侧卵巢。术后按不同要求 灌胃给药和运动,按批次分别于8 周、12 周和16 周后处死大鼠,每次每组8 只,对各组大鼠左侧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检测,统计分析各组数 据。结果:运动组能明显提高去卵巢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且随干预时间延长效果明显。结论:合理的运动能减少去卵巢大鼠骨质丢失,减缓 骨质量的降低速度,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bselen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组织MDA、T-AOC、NO、NOS系统与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D雄性健康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筛选,淘汰个别不适应跑台训练者。将剩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8只、运动对照组8只、运动加药组8只;进行为期8周的大强度耐力跑台训练。测定心肌组织MDA、T-AOC、NO、NOS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对照组以上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心肌结构损伤明显;加入药物干预后,各项指标较运动对照组有显著变化,心肌结构明显好转。结论Ebselen对大强度耐力运动导致的自由基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原因可能与Ebselen具有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与CLA对青春期肥胖大鼠内脏脂肪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养大鼠建模7周后,取24只肥胖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LA组、运动组、运动+CLA组。运动方案为跑台坡度0°,速度为21-25 m/min,总运动时间60min/天,5次/周,给药方案为运动后即刻灌喂1.6g/kg剂量的CLA,共持续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麻醉大鼠采集血液及组织,测肝肾功能和内脏脂肪重量。结果:8周干预后,运动组、运动+CLA组的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体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LA 组(P<0.01,P<0.05),对照组和CLA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运动组、运动+CLA组谷草转氨酶和谷草丙比数值明显高于CLA组(P<0.01),其他组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组、运动+CLA组血尿素氮和肌酐较对照组、CLA 组有变化,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8周运动与 CLA干预可有效降低青春期肥胖大鼠体重、内脏脂肪重量、体脂率,运动结合CLA能显著减少内脏脂肪含量,增加瘦体重,降低体脂率,具有明显的减肥效果。运动和CLA干预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对肾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8周的水中运动康复,比较干预前后,膝关节损伤人群在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等指标上的变化,探索水中运动康复较陆上运动康复是否能够缩短此类患者的康复周期,进而加速恢复进程。方法:招募30名膝关节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患者,通过配对法分为水中运动组、陆上运动组与对照组。进行8周的水中或陆上运动康复,观察三组在实验的前、中和后期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肌肉力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8周干预后,陆上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仅在第4周较干预前呈现出差异性,而水中组在干预第4、6周和实验后较干预前均呈显著性差异;水中组膝关节屈曲范围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在第4周即呈显著性差异,陆上组仅在实验后呈显著性差异;水中组膝关节肌肉力量(除180°/s健侧屈肌)在第4周即呈显著性差异,陆上组该指标大多在实验后才呈现出差异;水中组KOOS量表中的症状、疼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项在第2周即呈显著性差异,陆上组只有症状选项在第4周呈显著性差异。改善幅度上,干预后,水中组VAS疼痛评分较陆上组下降得更为显著;水中组膝关节屈曲范围、屈伸肌力、Lysholm和KOO...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试图通过研究长期大强度运动对胸腺上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运动性免疫抑制产生的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96只,采用匀速跑台运动进行6周递增负荷运动训练。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前安静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3h组,分别于第0周即训练前和第2、4、6周周末,麻醉取主动脉血和大鼠胸腺。结果:2周和6周胸腺指数显著性降低,4周下降不明显;0周大鼠的胸腺被膜下上皮细胞排列紧密,结构完整清晰,到第6周胸腺上皮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结构遭到明显破坏;甲状腺激素受体与0周相比,2周、4周、6周受体表达量均显著升高,2周、4周、6周之间相比,受体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长期大强度运动使胸腺体积缩小、上皮结构遭到破坏,甲状腺激素可能通过影响胸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来影响胸腺激素的含量,机体可能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数量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对抗强烈的运动性免疫抑制过程中胸腺形态结构的破坏,保证机体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通过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来实现对运动损伤的有效控制,对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间关系的研究成为近些年体育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长期训练使机体发生定向改造以适应专项特征,运动负荷刺激机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使运动员发生损伤的风险产生变化,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绝对负荷中,负荷累积与损伤风险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对负荷中,负荷变化对损伤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为了降低损伤风险,在训练安排时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较低水平负荷或使用极高水平负荷,以及避免负荷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Fluid and fuel intake during exercise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The amounts of water, carbohydrate and salt that athletes are advised to ingest during exercise are based upon their effectiveness in attenuating both fatigue as well as illness due to hyperthermia, dehydration or hyperhydration. When possible, fluid should be ingested at rates that most closely match sweating rate. When that is not possible or practical or sufficiently ergogenic, some athletes might tolerate body water losses amounting to 2% of body weight without significant risk to physical well-being or performance when the environment is cold (e.g. 5-10 degrees C) or temperate (e.g. 21-22 degrees C). However, when exercising in a hot environment ( > 30 degrees C), dehydration by 2% of body weight impairs absolute power production and predisposes individuals to heat injury. Fluid should not be ingested at rates in excess of sweating rate and thus body water and weight should not increase during exercise. Fatigue can be reduced by adding carbohydrate to the fluids consumed so that 30-60 g of rapidly absorbed carbohydrate are ingested throughout each hour of an athletic event. Furthermore, sodium should be included in fluids consumed during exercise lasting longer than 2 h or by individuals during any event that stimulates heavy sodium loss (more than 3-4 g of sodium). Athletes do not benefit by ingesting glycerol, amino acids or alleged precursors of neurotransmitter. Ingestion of other substances during exercise,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caffeine, is discouraged. Athletes will benefit the most by tailoring their individual needs for water, carbohydrate and salt to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of their sport,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s impact on sweating and heat stress.  相似文献   

13.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违背了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所致。本文欲探讨此方面生物力学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里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运动损伤不仅会直接影响训练,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利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就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部位、损伤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大学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体育系学生体操专项身体素质与运动损伤的分析研究,表明二者有接近负直线相关关系。即专项身体素质优的群体则运动损伤率低;相反,专项身体素质劣的群体则运动损伤率高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郑州市区四所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法,对郑州市区4所高职院校400名在校学生运动损伤原因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探讨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调查结果表明,课外锻炼损伤率最高,为53.5%;其次,是体育课,为30.5%。损伤原因依次为准备活动不当、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错误等;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男女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高胆固醇血症、AS形成过程中的内皮损伤的影响机制。方法:高脂膳食诱导小鼠高胆固醇血症且有氧运动8周,检测各组血脂(TC、TG、HDL、LDL),用光镜观察各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AS组TC、TG、LDL较NC组明显升高(P〈0.05),HDL较NC组明显降低(P〈0.05),而HE组较AS组TC、TG、LDL明显降低,HDL较AS组明显升高(P〈0.05);2、光镜显示,HE组血管内膜完整,内膜无明显增厚,少数病例管腔有轻度局限性病灶隆起。内膜下可见少量散在泡沫细胞,但数目明显少于AS组。结论:有氧运动有预防高胆固醇血症血管内皮损伤、SMC增生、阻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损伤状况进行调查,认清运动性损伤的特点和规律,探讨损伤发生的原因,提出部分运动性损伤的防治方法,为今后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讨胰岛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分析运动干预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前瞻性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胰岛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运动医学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论:胰岛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增强心室肌细胞的收缩及钙的瞬变,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NO的含量,改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抑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升高,清除氧自由基,同时增加Akt的表达及活化,促进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在此过程中激活PI3k途径,发挥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运动干预则与其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有效地缓解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