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发展教育以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振兴我国教育,孙中山特别重视普及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在教育方针上,主张学问和道德并行,强调“注重道德”,使学生确立为国为民的求学目的;此外,他还主张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政治,以促进国家政治的改良。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就是要把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中国改造成“确立于世界文明国之林”的“头等”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在提出一系列社会建设问题中,十分注重“精神上之建设”。为此,他除了始终如一地向民众大力灌输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新思想外,在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期间和为再造“真正民国”的艰辛岁月中,他还尽心尽力地号令国民“革除”封建旧习俗,树立时代新风尚;扬弃中国“固有的道德”,建设新时代的“道德文明”。笔者试图把这部分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思想遗产大致集中起来,探索其脉胳与作用,以求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在不断经受列强侵略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人们对西方的思想认识也在变化:先是从“器物”上的学习,然后是制度层面上的反思与效仿。具体而言,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维新人士则侧重于西方制度的理论介绍与设想。真正搬用西方政治制度的是孙中山,他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础,举起三民主义旗帜,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民国建立后,他力图用这种思想巩固民主政治制度,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有力地推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礼记》中“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来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分析洪秀全、康有为的社会思想来论述孙中山的理想社会模式。孙中山主张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民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民治),利益是人民所共事(民享)的大同世界。他的一生就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而英勇奋斗的。他主张“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的思想,深入民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了中华民族革命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8.
杜亚泉是我国近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民国初建,政治问题非常突出。杜亚泉针对现实,主张法治,拥护共和;反对集权政治,主张调剂集权与分权;反对官僚政治,倡导减政主义。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性,对我国当前的政治改革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后,周恩来新闻报刊宣传活动非常活跃,其民主政治思想表现十分强烈。他明确提出“本民主主义精神发表一切主张”,“本革心和革新的精神为主旨”的办报办刊思想。“五四”前后,他娴熟地运用新闻武器,为实现民主政治而呼号,为改造旧世界、改造旧思想而战斗。他以满腔热情和超凡胆识唤醒民众觉悟,鼓动民主革命。在报道内容上,他紧扣新闻事件,旗帜鲜明地及时有力地抨击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者侵略行径,充满反帝反封建色彩;在宣传形式上,他把政治鼓动与思想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批判、鼓动和组织力量。从“五四”前后周恩来的新闻宣传活动中所表现的思想,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他实现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也论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兼与邱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孙中山的“以俄为师”,不是如邱捷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仅只是“停留在革命方法、革命精神这个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苏俄的政治制度”①。实际上,孙中山后期的政体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使“俄化”渗入到了制度结构之中。他后期的政体观,包括政党观、政权观、党政关系乃至党军关系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均仿效了苏联模式。但他的仿效是有选择性的,在仿效的同时,坚持和保留了他认为有益的、本土的东西。他的主张,是既非全盘“俄化”,亦非完全的本土化,而是二者的结合。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一方面本土化思想明确,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不受到…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把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视为民主革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德育思想有关德育的政治功效、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手段等理论都被孙中山所借鉴.这种借鉴始终是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以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由于传统德育思想的封建本质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是不相容的,所以这种借鉴只是一种表显层次上的认同,而在深隐的层次则含有许多对旧观念的否定.而且,由于服务于政治的功利性很强,导致孙中山对传统德育思想的借鉴和对自身国民道德思想的建设是不系统和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倡导“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振兴中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明,但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主张通过发展要商业以富国强兵,但设想通过实行“社会主义”以避免资本主义弊端而后来居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虽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但不乏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政治家、革命者,一生对基督教笃信不疑,他认为政治重于宗教,提倡政教分立,而“宗教富于道德”,故又主张“以教补政”,他制定的临时约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并且平等地对待其他宗教。孙中山还拿宗教和科学对比,认定“科学较优”。我们从孙中山身上看到了作为革命先行者的他有着宗教徒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治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辛亥革命前 ,提出以代议政治为核心的五权方案 ;五四运动前 ,从代议政治向全民政治转变 ,提出民治方案 ;五四运动后 ,发展和完善体现人民民主和幸福的全民政治的思想 ,创立了五权宪法和民生立法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思想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由于肩负的历史使命相同,也由于孙中山思想包含了丰富的民主性的精华,因此,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须借鉴孙中山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对孙中山思想在各个方面进行“扬弃”的结晶,这种“扬弃”具有批评、改造和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揭露“台独”分子企图破坏祖国完整统一的野心,本文从民族渊源、语言文字、古代行政区域归属以及孙中山先生希望祖国完整统一的临终遗愿等方面。阐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允许任何别有用心的人进行阴谋破坏和分裂活动。从而悟出一个基本道理: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1923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通过记述蒋介石访苏的背景、经历、观感,他访俄前由师法苏俄到访俄后对苏俄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分转变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些原因对我们认识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思想面貌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革命历程中始终关注农业发展问题,他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主张,涉及农业科技、政府统筹、灾害治理等方面。孙中山不仅强调这些内容之间的统一互补,还着眼于将农业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鲜明地体现了其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关怀,彰显出协调发展思想作为其农业发展主张指导思想的地位。由此说,各项农业主张及协调发展思想共同构成了孙中山极富时代特色的农业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严复理想社会模式的形成过程,两之间的异同及从中得出的几点启示。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都是其爱国思想的逻辑发展;他们都把现代化和均平作为其理想社会的主要目标,但在均平的侧重点上却有所不同;他们都论述了社会主义兴起的原因,但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上则有差异。章最后指出,他们的理想社会模式属于超前意识,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整个革命思想体系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孙中山在充分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思想和欧美民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内实际状况而确立起来的。这一思想在指导孙中山等革命派进行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包含着革命程序、地方自治、五权宪法、权能分治等内容,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理论指南之一。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民主建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