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科学副刊的报纸不下百家,每位科学副刊的责任编辑有个共同的心愿: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但由于编辑对“新知识”的标准掌握不一,在有的科学副刊上往往出现不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有些编辑取舍稿件以“我”为中心,把自己闻所未闻的知识,误以为是新知识,而介绍给读者。读者看到这些“老掉牙”、“炒冷饭”的知识,却无不为之摇头。由此可见,科学副刊编辑在组稿和取舍稿件时,掌握衡量“新知识”的标准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编辑科学副刊的体会,认为在取舍稿件时,从以下几点掌握和衡量“新知识”的标准很重要。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学科、新知识、新发明不断涌现,有人作过统计:20世纪60年代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新发现、发明项目,已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这说明可供科学副刊报道的内容有许许多多,关键是选择发表的“火候”。见报的时机选择恰当,可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2.
知识性,向来是报纸副刊的重要内涵。早在1936年,著名报人萨空了就已在《立报》开设“新知识”专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企望以科学启迪民智。其中“街头科学”一栏中,还着意讲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如何使用火柴、自来水等。时代发展至今天,信息高速膨胀,副刊当然不能再简单化地讲知识,那么,报纸副刊的知识又应以何种方式出现,才能真正贴近今天的读者呢?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新闻动、副刊静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副刊要吸引和留住读者,只有将自己“激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知识“激活”。求“新”,提升知识的活力俗话说:活…  相似文献   

3.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4.
讲究时效是一切报纸都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科学副刊上的文章,也不能例外。为此我们注意在“新”字上下功夫,加强时效性。我们认为,科学副刊上的时效性不能作狭隘的理解。新闻报道把昨天发生的事情,载于今天报端,这固然有很强的时效性,而在某段时间里出现的新观点、新内容、新事实、新知识、新发现,在科学副刊上及时地加以宣扬、加以介绍、加以揭露,或者发表有针对性的议论,同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例如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成了世界注目的头号新闻。我们密切关注事故报道,从中理出与科技“搭界”的部分,伺机在科学副刊上做文章。我们从诸多的“事故”报道中,发现著名的美国骨髓移植专家火速赶  相似文献   

5.
劳动报科普副刊《知识宫》创刊有两年半了。在最近举行的出版百期座谈会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好评。在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上作文章日益增多的边缘科学、综合科学,使科学发展逐步趋向整体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知识宫》副刊创刊伊始,就制订了一种“高下并举、知行结合”的编辑思想。所谓“高“,指高技术的宣传普及,所谓“下”,即与广大读者生活、学习和工作联系较为密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报》副刊《思想者》是以思想理论指导为主要功能定位的“大副刊”,本文对《思想者》在为期一年时间里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从报道的内容和比重分析《思想者》在编辑过程中是如何做到把思想理论融入实际生活,让思想理论真正走进读者的心里,给读者以思想上指导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是一门“再创造”和“设计创造”的工作。书稿编辑加工实际上是在作者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书稿选题的制订则是“设计创造’的工作。编辑工作不同于科学研究,而侧重于科学传播;编辑工作也不同于教育工作,编辑工作除了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播给读者外,更侧重于挖掘新的知识矿源,并将其编辑、整理加工后输送给读者,使作者、读者双受益;编辑工作更不同于体力劳动,尽管编辑人员为了组织好的书稿和物色好的作者,经常外出参加  相似文献   

8.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9.
办好行业报副刊对于繁荣行业内部职工文化生活,丰富职工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编辑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读者欣赏水平,开阔文化视野作为编辑方向,要紧跟时代脉搏,将最前沿的文化传递给读者。传统意义上副刊以诗歌散文为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底,衢州晚报创刊。在日报当了几年经济版编辑后,我开始主编副刊了。副刊有庞大的作者队伍,副刊有永不枯竭的稿源,一个副刊编辑假如只是编编稿子,应付应付版面,那日子应该是比较安逸的,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报业竞争并不激烈的中等城市。然而,假如搞了几年副刊,拿不出有特色、有个性、受读者欢迎的版面,自己拿不出像样的作品,那对得起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对得起报纸的读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那能算一个合格的编辑吗?报纸给了我一个岗位,就是让我在这个岗位上要有所作为。因此,我在文学版上开出了个人时评杂文专栏——…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的文字,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其一是新闻,其二是评论,其三是专文,其四是读者来信,还有一类便是副刊。一般说来,“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副刊素有报纸的“半壁河山”之称。作为一种特殊的版面,副刊在报纸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殊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今天,报纸副刊如何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满足读者的需求,系统地传播知识,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这是众多新闻工作者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生活》科普副刊是《衡阳科技报》1985年公开发行时定的名。在这之前,我们已搞了3年科普副刊。对怎样办好科普副刊,以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应该抓住以下几点:选题要“杂”。报纸的副刊,本身就象个“拼盘”,这盘“菜”读者爱不爱吃,首先看它的品种是否多,花色是否新,能不能诱发人们的食欲,科普副刊选题上的杂,不仅要顾及读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使读者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开辟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人体趣谈》《动物世界》《健康之友》《医药顾问》《科  相似文献   

13.
工人的画     
工人日报上的《工人的画》副刊,于一九四九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是我国报刊上第一个工人自己画自己的画刊,一直很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停刊。粉碎“四人帮”以后,工人日报复刊,《工人的画》副刊也获得新生,内容更加充实了。画刊编者为了把这个画刊办得丰富多采,想了许多办法,开辟了《读者点画》专栏,介绍读者喜爱的作  相似文献   

14.
成放 《新闻实践》2010,(2):78-79
副刊编辑的传统作业方式是:选稿、约稿、编稿,偶尔自己发挥所思所想或采访一些名人,也来上一两篇,一周对付一至两个版面就完事了。而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副刊编辑则多了一个活儿:自己写博客,不但更多、更方便地与作者和读者交流,从中获得大量来稿和信息,成了“挖稿的平台”;也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中,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做了一两件“衣裳”。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报纸编辑应该是“烹调大师”。特别是文学副刊,更应该精心制作,使其“色、香、味”俱佳,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快餐”,以发挥潜移默化的启迪和鼓舞作用。一、文学副刊的“色”,应该是特色。这种特色是通过融合在作品中的思想含量、美学含量以及信息、知识含量来体现的。特别是党报副刊,不仅在办报宗旨和宣传基调上要与正刊一致,而且包含着应有的价值法则和新闻时效,既是一块文艺百花园,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是报纸正刊的深化和补充。对此,一要强调思想性。在文学副刊的策划和编辑中,要始终把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放…  相似文献   

16.
《鄂西报·星期天》于1994年初创办,第三版辟作“文化·卫生·体育”版.一开始,我们就把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研究作为版面的重点内容来安排.在文化副刊上设置了“文化论坛”、“巴文化漫议”、“山寨风情”等栏目,编辑有关民族文化的系列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受到读者的好评.恩施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状况等因素的限制,物质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落后.相应的,文化副刊在内容上就需要编辑人员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报纸特点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报纸上的“文摘”版或“文摘”专栏不断涌现。仅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就有十七、八家开辟了“文摘”专版,地、市一级的报纸则更多。这个专版,既不同于新闻版,又不同于副刊版,它是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一种新的形式。广大读者忙于四化建设,不可能订阅众多的报刊。在这种情况下,在报刊上利用一定的版面把各家报刊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新经验,新人新事、新材料,摘要介绍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方便,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实属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19.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20.
通过纵览全国高校校报和几年来编辑副刊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校报副刊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新、全、美”三字经。“新”:要求副刊上所刊载的各类文艺作品题材新、角度新、立意新。一年中相应的节日庆典应该在副刊上展示一下风采。比如新生入学和四年级学生毕业、“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等都尽可能刊发相应题材的诗文和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作品。还要照顾节令物侯上的变化,比如夏六月配发一张《荷花》艺术照,秋九月发一首《菊花》诗,都是很相宜的。几年来,《河南农大报·蓓蕾副刊》坚持按节令每期配发一幅花卉摄影作品作刊头,既向学生介绍了花卉知识,又美化了版面。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