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2.
说蝉     
《说文》云: “蝉,以旁(膀)鸣者。”认为蝉是以翅发声之虫。又云: “蜩,蝉也。”考《方言十一》: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蛴,其大者谓之崂,或谓之虫面马,其小者谓之麦(札虫),有文者谓之蜻蜻。”可知“蜩”“蝉”其实同虫而异名。  相似文献   

3.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尔雅》古注,也是清代以前影响最大的《尔雅》注本。尽管郭璞对《尔雅》词义的训释是直观的,尚停留在感性阶段,但他对词义内部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认为:郭璞已初步具有义素思想和语义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义训     
训诂中最基本的方式,用当代的词解释古语词,或用通行词解释方言词的意义。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租、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用“始”(即开始)来解释“初”以下各个同义词。又如西汉杨雄《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东晋郭璞注:”党,朗也,  相似文献   

5.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第二章《尔雅》旧注 一、从汉到南朝的旧注 在第一章第一节里,曾说到西汉平帝王莽执政时,曾通今天下通《尔雅》者诣公车。这就说明了在西汉末年,《尔雅》已渐通行于世。到唐初,大儒陆德明著《经典释文》。这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音义训诂之作。但据近人考证,此书实始作于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因为他到唐初,年纪太大,已写不成这样繁重的著作了。在《释文》卷一的《注解传述人》里,记载《尔雅》的旧注,有:犍为文学注三卷,刘歆注三卷,樊光注六卷,李巡注三卷,孙炎注三卷,郭璞注三卷,共有六家。但郭璞《尔雅序》上说:“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可惜他没有写出这十余家的姓名,我们只好根据《经典释文》所录的五家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7.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8.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释经典用语的训诂工具书,它汇集了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训诂研究的丰富成果,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因而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书以来,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并为之作注,流传至今最有代表的是晋人郭璞的《尔雅注》,但由于训语过于简练,所以到了宋代,随着《尔雅》经学地位的提高,邢昺等人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尔雅疏》疏通相关训义,特别是其注  相似文献   

9.
指示词附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形容词用,谓之指示形容词。《说文解字注》:“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见“之”字条段注)  相似文献   

10.
《广雅疏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著作者已不可考,见郭璞《尔雅注》)。如果这事实可靠,它无疑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深为后世尊崇,公认它是我国古汉语词汇学、词义学的发端,是我国训诂学的始祖。继《尔雅》之后,历代均有人做傚《尔雅》体例,编纂训诂辞书,或著书删补《尔雅》中衍漏之内容,其中佼佼者,当首推三国魏太和年间博士张揖所撰的《广雅》。依据卷首所载张氏《上广雅表》得知,《广雅》原分上、中、下三卷,唐以后析为十卷,共一万八千字,所释训诂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五条。其书篇目次序完全因袭《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以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隋人曹宪为《广雅》作音释,因  相似文献   

11.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清代以前各种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郭璞为其作注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且以《诗经》为最多,其有引《诗》达一百七十例。我们就《尔雅》郭注引《诗》情况与传世《毛诗》进行比较,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引自《毛诗》,参照有关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郭璞可能引用的是《鲁诗》。  相似文献   

12.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13.
郭璞、字景纯,晋代著名的训治学家、文学家。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及《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的注释工作。景纯注书,往往者义兼注。释义多以个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还记方言以明分别。注中保存了大量晋代语言材料,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参照物。实为研究晋代语百、词汇、语法及方言等语言面貌、了解汉晋语言演变轨迹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具有多方面的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价值。在历史方言学方面尤为突出,这与他对方言的深入研究分不开。一、罚由的方言研究方言研究的田野工作开始得很早。东汉应创《…  相似文献   

14.
“思”辨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关于“思”,课本注:“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此注曲意附会,难圆其说,其实“思”本身就有“哀愁”、“悲伤”的意思。笔者认为,“声声思”就是“声声悲”、“声声哀”。考之上古典籍,《尔雅·释诂》云:“悠、伤、忧、思也。”《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  相似文献   

15.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夫以  相似文献   

16.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在古典经学史和汉语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学者黄侃先生称之为“诸夏之公言”、“经典之常语”、“训诂之正义”。自汉代《尔雅》成书后,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北宋初年邢昺的《尔雅注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其中,郭注、郝疏等倍受称颂,独以邢昺《尔雅注疏》,所受贬斥多于褒扬。本文作者初涉训诂领域,在研读《尔雅》的过程中,从邢疏中多受启发,感到对它贬抑过甚,似有不公,特为浅析,以就教于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17.
《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词书,是训诂学的代表作。在晋郭璞之前曾有过许多家注解,但都亡佚了。郭璞的《尔雅注》是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尔雅》注本,历来为世所重,在训诂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笔者在钻研雅书的过程中,发现郭氏关于《释诂》中“肆”字的一条注释似有误。由于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注释,还关系到对古汉语中反义同字词这类词的某些解释,而且说者多有,莫衷一是,似成为训诂中一个难题,故有必要专篇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8.
前人谓:“《尔雅》二十篇,则训诂之渊海,五经之梯航也。”《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系为解经而作。自晋郭璞作注以来,研究是书者颇多。然而,历代研究者多从经学观点出发,鲜有从语言学角度着眼者。其实,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此书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能为后学通经之“梯航”,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语义词汇学、语源学和汉语史的宝贵资料。《释亲》篇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曾史 《初中生之友》2012,(16):40-41
《诗经·魏风》中有一首著名的诗篇《硕鼠》,历来的先秦文学作品选集几乎都把它收了进去。它用硕鼠"食黍""食麦""食苗"为比喻,对古代的剥削者不劳而食、骄奢淫逸的丑恶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这里的"硕鼠"一般都解释为"大老鼠"。查阅《诗经》注本,东汉郑玄的《诗经笺》将"硕鼠"释为"大鼠"。晋代的郭璞在《尔雅·释兽》"鼯鼠"条下注解说:"形大如鼠,头如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清代  相似文献   

20.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