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秃了,便对妈妈说:“树叶回家睡觉了.“妈妈却说:“不对,树叶是落在了地上.“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学生用“想“字造句,一个学生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多美的句子!可是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花开怎么会有声音?一位教低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等等,教师听了都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3.
李锋  赵瑜 《天津教育》2002,(7):68-69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秃了,便对妈妈说:"树叶回家睡觉了."妈妈却说:"不对,树叶是落在了地上."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学生用"想"字造句,一个学生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多美的句子!可是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花开怎么会有声音?一位教低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等等,教师听了都很满意.  相似文献   

4.
在开始本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案例:案例一:“花为什么会开?”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发言热情空前高涨。生1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培育她的园丁。”生2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生3说:“她想和我们小朋友们比比,想看看谁更漂亮。”生4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带走?”生5说:“她也长耳朵,想听听小朋友们会对她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4,(12):40-40
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我和参加活动的30多位老师一起听一堂二年级语文课。上课前,执教的老师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今天,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你们高兴吗?”“高兴!”学生的声音响亮而清楚。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就转过身去,向客人老师问声好!”孩子们非常乖,齐刷刷地转过身来,十分认真地说:“客人老师好!”“同学们好!”在30多位老师中,仅传出了我一个人的应答。  相似文献   

6.
今天天气特别好。孩子们陆续来到了活动室,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玩,我也在建构区里与孩子们一起搭建。只听一个声音说:“老师早!谢谢老师!”回头一看,只见亚男小朋友双手捧着一支玫瑰花走到我跟前,递了过来。全班小朋友的目光“唰”的集中了过来,我一愣。接过亚男的花疑惑地问:“谢谢亚男。你的花儿真漂亮。为什么要谢谢老师?”亚男认真地说:“今天是感恩节,妈妈让我送老师一枝花,  相似文献   

7.
张杰 《教育文汇》2005,(1):34-34
去邻校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与学生相互问好后,老师说:“同学们好好上课!”学生随即齐声说:“老师好好上课!”老师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相似文献   

8.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9.
一句平平常常的话,一般人可能一听就过去了,可思茅二小的邵翠萍老师听着却特别甜,甜得象边疆甘醇的泉水。你听:“我们的老师说的,一遍——钟声——进教室!”“我们的老师说的,好孩子不欺负同学!”“我们的老师说的,随地吐痰不卫生,不文明!”声音是那么纯真,那么挚切!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丁学东曾听说过这样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  相似文献   

11.
据说“花开的声音”一词,最早见于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个天真的孩子用“聆听”一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想到如此诗意的创造,却被语文老师判为错误,理由是花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看一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都做了什么呢?或许一个天才的诗人,就因为老师的这一误判而过早地陨落了: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挑战老师     
今天是星期六,我照常去活动中心上作文兴趣课。李老师刚进教室,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挑战老师”,边写边说:“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挑战老师的活动,喜欢吗?”话音刚落,只听“耶”的一声,教室里立即沸腾了。老师接着说:“活动规则是这样的,我表演什么,你就模仿什么,用‘击鼓传花’的方法来确定谁来挑战,也就是在传花时,我说‘停’,这时花停在谁手上,谁就上来模仿,需要几个人就传几次花,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大家兴致勃勃地齐声回答。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老师,那你表演什么呢?”老师说:“你们决定吧?”“好嘞!”顿时,大家…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错误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他在板书过程中把“匣”字写成“箱”字了。当时有学生举手提出:“老师。你把‘匣’字写错了。”老师听后连忙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箱’字是老师故意写的.我想看看大家上课有没有认真!”之后.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学生全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注视着黑板。整节课气氛沉闷。课后.一学生告诉我说:“老师经常这样.自己说错了或写错了。就说考考我们。真没劲!”  相似文献   

14.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说:“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高三是学生知识能力长得最快的时候,课堂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主战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快速的生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这样的话,我只悄悄地说给你听。 王老师跟我说:某某喜欢谁了。我心念一笑:又花开一朵。 唐人杜牧《赠别》诗中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初三,十四五了吧,称之为“豆蔻花开”应该还是恰当的。然而再稍往后一点,你会发现,古时女子十五称为“及笄之年”。  相似文献   

17.
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 :  1.一天 ,幼儿园老师问一群孩子 :“花为什么会开 ?”   第一个孩子说 :“花睡醒了 ,他想看看太阳。”   第二个孩子说 :“花儿一伸懒腰 ,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 :“花儿也有耳朵 ,他想出来听一听 ,小朋友们在唱什么歌。”   ……   孩子们的回答感动了老师 ,她原先准备的答案相比之下 ,显得十分苍白——“因为天气变暖和了。”   2.有位教师对一年级小朋友说 :“谁来叙述一下小蝌蚪演变成小青蛙的过程 ?”这一问 ,教学卡壳了 ,小朋友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不知该怎么回答…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在一次新课程活动中听了一节《认识钟表》。教师走进课堂,略带神秘地做了个安静的手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听一听它的脚步声,你能猜出它是谁吗?”(有学生马上侧过身子相互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摸抽屉里的课前准备好的小闹钟。)这时课件里传来了钟表指针走动的“滴答”的声音。学生马上不约而同地说:“闹钟”“钟表”……  相似文献   

19.
常媚 《班主任之友》2013,(11):53-53
纵观两起事件都是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作为教师,我们只想到了坏的一面,没看到问题本身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听,这是孩子们花开的声音啊!”  相似文献   

20.
某幼儿园小(二)班的窗口对着两棵桃树.只要一打开窗子.师生们就能看到满树桃花绽放的笑脸。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吴老师带着幼儿围在桃花树下,仰头看着满树的桃花。关老师高兴地说:“快看,树上都有什么?漂亮吗?”幼儿大声地说:“是花!”“漂亮!”幼儿的声音虽高,可是,昊老师却没有听到他们兴奋与赞叹的情感。难道那一树的美丽还不能引起他们的悸动吗?于是.吴老师又投入了“十二万分”的激情.赞叹道:“桃花真美呀!你们喜欢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然而吴老师听出来这只是幼儿平日里模式化的回答习惯,他们依然没有对桃花表现出关注和赞美,也没有提出任何与桃花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