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慧 《教师》2010,(27)
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人的潜能,使人在优秀精神中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自由.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强调科技发展的时代,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相背离.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体现教育本质,教学者应当重视一条有效的途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紧密相连。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唤醒树人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和课堂情绪,构建全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文化观、生态观和学习观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以学为主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昭示着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应致力于促进个体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秘书职业化的发展对秘书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了将"唤醒教育"理念融入秘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并指出秘书专业"唤醒教育"的对策,即关注合作、自主、探究三个维度,探索课堂内外的唤醒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徐月新 《江苏教育》2010,(10):14-15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我看来,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过程就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的完善、对价值的发现。作为一名校长,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把激活师生潜能与创造力作为学校管理的哲学思考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当前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所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者的结合是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多方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由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的化本质使语教育发挥唤醒功能成为可能;语教育唤醒功能的基本特征是促使主体生命意识觉醒;语教育实现唤醒功能的基本途径是主体生命情感的体验;语教育唤醒功能的终极目的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来自于教育本身所承载的终极目的,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一是促进创业者自我实现的价值,创业教育首先要唤醒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自觉地去认识和体验,在探索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二是促进每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三是为创业活动赋予道德价值,即创业者主动在一切方向上探索传承人类宝贵的创新精神,最大化地实现了知识在  相似文献   

9.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推动人作为一个思维主体在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全面觉醒的教育活动。写作正是人类自我构建能力的一种展现和实现自我构建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写作的特别性质和功能,作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唤醒,而不是灌输。然而,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学生无话可说、话不成文、文无个性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所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唤醒  相似文献   

11.
陈伟 《陕西教育》2007,(11):126-1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学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根本目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又要充分运用和谐思维的思维方式,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在学生教育方面,我们也应当妥善处理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和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学是我们教育要追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唤醒之为何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是教学的唤醒关注所在。教学唤醒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内在的意蕴:(一)教学的唤醒是一种使受教者内在觉醒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古希腊,教学的唤醒功能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格拉底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自身行动对受教者的影响,认为这种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好于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是调整教育活动和进程的准绳,反映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观上的一种要求和愿望。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制定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是教育目标确立的前提;教育目标的最终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贯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并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新的教育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是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是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一个人性化的全面发展过程,在如今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功利性,忽视个体人性价值的发展与实现,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探讨问题,目的是为了发挥个体的人性价值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教育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 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这一精神实质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使其得到更好的实现,必须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第一,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或者说是人的体能、技能、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顾海良教授曾指出,考查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人的体能较之古人在退化,人的技能较之中世纪的能工巧匠也有所退化。而人的智能也因科技成果的运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被部分取代,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的全面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这一精神实质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使其得到更好的实现,必须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第一,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或者说是人的体能、技能、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顾海良教授曾指出,考查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人的体能较之古人在退化,人的技能较之中世纪的能工巧匠也有所退化,而人的智能也因科技成果的运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被部分取代,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教育应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神圣使命。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现代人为基本要求。因此,通过有效的学校教育的方式促进个体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回应于知识繁荣的现代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旨归,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育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实行与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一方面唤醒了中国长期被压抑或扭曲的主体意识,推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本身的惯性及改革配套措施之滞缓,造成主体意识的实现困境。本文试从主体意识的维度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路径,展示教育改革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要求。一、主体意识解析主体意识就是人在实践中对自身作为自主性、能动性因素的觉知和自觉运用。体现为人对自身作为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