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十年来延续传承的矿冶文化是黄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为宣传黄石地区特色文化,使其能真正达到影响、感召、吸引国外受众的效果,外宣翻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外宣翻译的译文能否被国外受众接受及认同,最关键的在于外宣翻译译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达到相应的劝说与交流的效果。因此,该文针对黄石矿冶文化的英译现状,在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矿冶文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外宣译者的修辞意识,使黄石矿冶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王林浩 《海外英语》2014,(15):134-137,156
外宣翻译是翻译中的新兴领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袁晓宁老师在《中国翻译》2013年第一期撰文提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即在语言表达层面坚持"以目的语为归依",在文化层面要"以我为准"。该文对该文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以期就外宣翻译提出相对可行的策略。该文认为,外宣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国外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接纳我们的宣传信息,而且旨在引导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达到有利于我的外宣效果。为此,外宣译者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必须采取"以国外受众为依归"的策略,以保证译文语言上流畅易懂、文化上易于接受。此外,该文提出应当把文化国际主义作为外宣翻译工作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3.
贺金山  付欢 《现代语文》2014,(3):121-124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探索出符合中国外宣翻译的方法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内外有别"的原则在外宣翻译界深入人心。不过为了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有些学者也提出外宣翻译应"以我为准"。我们认为应将外宣翻译的"内外有别"和"以我为准"结合起来,而非割裂开来,才能使外宣效果最大化——既不影响受众对译文信息的接受,又能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目的是让译文受众准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设法化解英汉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灵活地采用"加"与"减"的技巧,在译文中忠实再现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外宣翻译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将汉语文本信息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有效传播是外宣翻译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要做好外宣翻译工作应厘清汉英文化的差异,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掌握并顺应外宣翻译的特点:严肃性、准确性、平和性、简明性等,同时遵循“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6.
以黄石博物馆矿冶类文本的现有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类型文本翻译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对博物馆解说文字误译对应分析,以期望引起译者对外宣文本英译规范性与学术性的关注,努力保持相对统一的外宣表述形式,以译出更符合国际文化传播规范要求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陈爱松  娄文华  李雅宁 《海外英语》2014,(18):115-116,140
长期以来,外宣翻译过于追求对原文的忠实而忽略了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导致外宣译本未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变译理论尊重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主张对原文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变通处理,以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将变译理论应用到外宣翻译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译文翻译质量,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外宣翻译过于追求对原文的忠实而忽略了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导致外宣译本未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变译理论尊重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主张对原文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变通处理,以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将变译理论应用到外宣翻译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译文翻译质量,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彰显,政治外宣材料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翻译外宣材料,为使受众认同中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应了解译文预期目的,关注译文受众,精心设计修辞话语.在此,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与西方修辞受众思想的契合点为基础,结合具体政治外宣翻译案例,从外宣资料本身所含的政治意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表达习惯等三个层面探究政治外宣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黄石市矿冶文化的对外宣传是黄石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语域理论为指导,针对黄石矿冶文化对外宣传文本的英译现状,结合具体译例,探讨地方特色文化对外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使黄石矿冶特色文化的翻译更好地服务于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应注意的环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比较单一、片面,缺乏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抓好应注意的环节,才能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谈起,回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理论,阐述了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标准和对译者的要求,并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误译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文”“质”之争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直译”、“意译”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实际翻译中也各有所长。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阐述了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相应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对托马斯·胡德(ThomasHood)的《缝衣曲》(SongoftheShirt)在近代中国的三个译本作比较分析,可以勾画出近代英诗汉译的变化轨迹。从翻译目的来看,马君武强调“新文明之输入”、胡适“不作无关世道之文章”,而刘半农则关注原诗“刻画贫女心理之周至”,体现了近代译者从注重原文社会效果到原文艺术特色的变化;而从翻译方法来看,“豪杰译”到“直译”的变化则体现了近代译者对原作的逐渐尊重。  相似文献   

17.
近代翻译史的发展呈多元化,推进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翻译研究的发展,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倡导的文化指向为翻译研究及翻译课程的设计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从教师角色、教材角色、课程内容角色这些方面能够反映出文化学派的研究维度对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佐良先生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强调翻译对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认为对外文的翻译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确切的文化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文化翻译;诗歌的翻译要注重诗的韵脚、意境、形象、气势、字数、句式等方面,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翻译既是一门老艺术,又是一门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新学问,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用翻译原理对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有重要启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既注重教授语言本身的知识,又注重教授语用知识才能更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