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 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 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2.
钟群娟 《河北教育》2007,(10):16-17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化”上: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梧桐意象的家园意义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梧桐易种易活,材质优良,又含祥瑞之意,古人常在庭院、井旁栽种,故成了诗人笔下实体家园的象征;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由梧桐制作而成的丝桐又有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能.故诗人常在梧桐或丝桐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了诗人精神家因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作中,回归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除了朝向田园故里的回归之音,还有更为深远的指向荒野的回归之唱。因为与作为诗人个体故乡的田园不同,荒野是人类种群的原乡、人类童年的家园和精神的起点。诗人因为在世的异己体验和基于集体无意识根源的乡愁冲动,在诗中进行魂归荒野的自由之旅。  相似文献   

5.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盛极而衰时期,诗坛在浓郁感伤情调笼罩下,渐向华艳纤巧的形式主义演变,李群玉的诗歌给晚唐诗坛带来了一丝清新之风,诗人一生仕途失意,长年漂泊,羁旅他乡,痛梦愁思,离情别绪挥之难去,只好寄情于山水,在游历之中,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描写大自然的美,这给诗人带来了些许慰籍,如此,格调清越也就成为其山水诗审美价值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侏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诗歌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文学和艺术使人的精神发达起来、提升起来,因此文学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根基。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只有在诗意的状态下,人才出场,才被照亮。清代学者袁枚说:“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乃非诗人矣。”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了诗的精神的实质,认为诗的精神源于诗人对人类终极意义的关怀。由此出发,文章探讨了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不同以及诗与宗教、哲学的精神联系和差异。文章最后简要说明了诗的精神衰落的社会根由。  相似文献   

11.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文学和艺术使人的精神发达起来、提升起来,因此文学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根基。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只有在诗意的状态下,人才出场,才被照亮。清代学者袁枚说:“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乃非诗人矣。”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2.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文学和艺术使人的精神发达起来、提升起来,因此文学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根基。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只有在诗意的状态下,人才出场,才被照亮。清代学者袁枚说:“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乃非诗人矣。”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3.
现今中国大学校园文学创作者多为中文系学生,外文系更重视实用,进行的是语言训练而不是文学欣赏,培养的是“译员”而不是“诗人”。而在抗战时期的联大外文系产生了很多诗人,中文系浓郁的学术氛围更易培养学者。联大外文系的学生诗人是联大诗人群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外文系和中文系以及联大的整体文学氛围对这一诗人群的影响入手,探讨了联大外文系所具有的文学精神,进一步表明正是这种文学精神造就了联大学生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他们诗歌中广泛的人生关照以及深刻的生命玄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宏观比较视野探讨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意在追问原初意义的诗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超越文化差异的原初的诗意精神是诗人的激情与诗人的祈祷。作为人的原初存在的生命欲望,在诗的世界中既呈现为浸透了诗人精神信念的诗的激情,也呈现为充盈着诗人生命激情的诗的祈祷。激情与祈祷是诗的最本然也是最高级的诗性品质,构成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的基本内容。诗人在激情中生命敞开存在最幽深的领域,在祈祷中人能够倾听到最高远处“道”的言说,由此,诗人开拓人类精神存在的深广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作为时代的镜子的文艺样式之一的诗歌,应该反映出时代精神来。诗的时代精神是诗的精髓与灵魂,失去了它,诗也就失去了价值与生命。努力反映时代精神,这是一切进步的、人民的诗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高尔基说:“诗人是时代的回声,而不是自己灵魂的褓姆。”(《给青年作者》)别林斯丝说:“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还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与欢乐深深植根于社会与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代表与喉舌。”(《别林斯基论文学》)  相似文献   

16.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于1994年手订《槐聚诗存》。本对诗人1946-1949年的诗歌试作注释。诗人其间的诗,有抗占胜利的欢快之情,有在台湾讲学期间的吟唱,有写给学人、诗人周振甫、乔大壮与冒效鲁的诗什。本引用了振甫先生的赐函。  相似文献   

18.
陆游的纪梦诗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记梦之频、述梦之精,而又对梦浓烈痴心、独树一帜者当数爱国诗人陆游。清人赵翼对陆游的纪梦一类诗,在《瓯北诗话》中曾作了这样的统计和评价:“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他...  相似文献   

19.
在各类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富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一种文学体裁。刘基一生有着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些必然在诗歌中得到鲜明的体现。从刘基怀乡诗入手,探讨刘基家园情结产生的根源以及乡思、乡愁和家园情结所反映的人类的自然本性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20.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作于流放时期的《哀歌集》第四部第10首常被视为他的自传诗,但它同时也是诗人的自辩诗和文学墓志铭。通过精心选择的生平细节、对传统元素的影射和模仿以及深思熟虑的措辞,奥维德将三条线索、三重功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强调了自己与屋大维的相似性,从而将皇帝拉下神坛,又为自己的清白做了辩护,抨击了让诗人无辜受难的皇权,尤其突出了诗歌超越世俗权力的神圣性,从而让自己在精神层面凌驾于皇帝之上。这首诗表明,虽然奥维德在流放生活中饱受摧残,但他并未屈服,依然坚持艺术自治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