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台湾诗人刘小梅是一位信奉“文学是人学”、“诗歌即情学”的诗人.而这类诗人的生命潜能,往往都置根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其脉络则与广大民众紧紧相联.这就注定他(她)们足以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众所期待的灿烂诗篇.她以自己善于选材,精于艺术构思,讲究语言策略和注重创制诗体等独特风采,展示出她固守生命写作的高洁与绚丽.  相似文献   
2.
牛汉的诗,乃是诗人生命历程中"带血的风",它闪亮着生命的本真;亦是"不羁的灵魂"写照,它既是心灵的雕塑,又是中国脊梁的诗意造型;同时,诗人在诗路跋涉中所进行的灵魂拷问,还构成难得的"冰山风度".诗人牛汉,有鲜明个性而无"角色化"的定位,且不执著于任何一种流派或创作方法.牛汉的杰出之处,则在于他以与兽性较量中得以升华的人格美,荡涤着当今喧闹而低迷的诗坛.牛汉不愧为"诗之赤子".  相似文献   
3.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 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 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4.
客:你为什么要呕心沥血三千年,写这部洋洋五十八万言的《新诗大千》? 答:是生命的呼唤,是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与众多心灵碰撞后的呐喊! 我向来认为文学即人学,诗歌即情学。作为一种艺术,它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诗总要以情动人,以美诱人。我写《新诗大千》,就是要展示新诗所具有的美的风采。但从更深层的意向来看,《新诗大千》的面世,则昭示着:它从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臣服”于政治需要,把自己蜕变为对某些简单价值原则的恪守或复写中解放出来,又从直接作用于诸如道德教化等方面的尴尬境界中挣脱羁绊,并从近几年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过于依附文化“时尚”,或赶时髦,受到视听艺术等大众传媒的强烈挤压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摒弃来自各方面的困惑,迷惘,浮躁及颓丧,开辟出一片属于文艺自身的绿地——以诗体学,或者说,以“形象思维结构学”为宏观理论视点,去统摄、贯穿3/4世纪的新诗发展史、新诗发展艺术成就的散金碎玉,并同时涵汇对思维学、美学、语法修辞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某些结论和偏颇的反拨,以呼唤文学回到自身的特性中去,理论研究回到自身学科建设和基本规律上去!  相似文献   
5.
对牛汉这位诗人及其诗作,我虽心仪已久,但一直未能集中地拜读他的作品.今年春天,我的恩师老诗人玛金,在病中决定将他珍藏的众多诗人赠他的签名本诗集和其它我所喜爱的著作转赠给我时,他还特意从中抽出一本《牛汉抒情诗选》,用他已经沙哑的声音嘱咐我:“这本书值得你细读,读后最好能写点什么!”……于是面对这本仅有300页的诗卷,我产生一种厚重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台湾诗人丁颍在其诗歌创作中 ,重视对“时序情结”的把握并注意把视线投向对民族命运和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的关注。同时 ,丁颍善于将生活中的苦难 ,化为诗歌艺术的苦难美。丁颍的诗歌理想并不寄希望于社会革命乃至暴力革命 ,而是企盼着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层发掘来实现其由蛹而蝶的羽化。  相似文献   
7.
“狠狠的一撇——血如浆/悠悠的一捺——汗似汤/血汗交迸处您将自己/站成一堵人墙∥风也飘飘雨也扬扬/看哪飘飘扬扬白发三千丈/您老了吗?不!我老了么?不!/您有不老的珍珠我有不老的图像”(1994.10.20).这是公刘发表在总第93期《华夏诗报》上题为《人字瀑》的两首短诗之一.读着,读着,我……掩卷.沉思.痛苦.  相似文献   
8.
月上柳梢,寒星闪烁.刚过元宵节,耳畔犹响着喜庆的鞭炮声,窗前我重新捧读两年前台湾诗人张默先生寄赠的《爱诗》和《落叶满阶》及其它著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中华民族,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逢年过节,都是颇为讲究形式的.怀想与憧憬,思亲与望乡,更是寄身异地的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萦怀情思.我想,此刻身居内湖的诗人张默,也许正在鞭炮和烟花的声光里翘望大陆,心骛江淮……  相似文献   
9.
香港诗人犁青写成于1992年9月的长诗<石头>,是一首在中外诗坛引起强烈反响的成功诗篇.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创造出堪称为中外诗坛所鲜见的"石头意象".但对石头意象内蕴的理解,却轩轾有别.文章则认为,诗中的石头意象,意味着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并包蕴着深广的生命体验.同时,这首诗在艺术结构方面,亦高标独树,呈现为一种甚具原创意义的崭新的诗体创造的特色.即就其基本结构形态而言,它则呈现出三种建筑美和节奏形象综合而成的诗体美.而这种诗体美又展示出多种诗体与文体紧密融合的鲜明特征.因而,笔者认为,<石头>一诗,实乃新诗的多媒体.它显然是分行诗、散文诗及图象诗的融合.此外,文章还以一定的篇幅,论析了犁青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诗人是美的语言铸造者和富有者。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美的——精美、华美、优美……那么,这一被搁置多年的命题的提出,究竟依据何在? 高尔基在《给斯尔格维支》的信中,曾严肃提出:“必须掌握诗的形式,只有用合适的优美的外衣装饰了您的思想的时候,人们才会倾听您的诗。”诗歌,要表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美,没有“合适的优美的外衣”,岂能相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