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与文化之于旅游业,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中国要完成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科技兴旅”,发展科技旅游和旅游科技,而且需要“文化强旅”,发展文化旅游与文化休闲,建设旅游文化与休闲文化。这非常符合旅游企业的运营发展规律。从旅游企业的运作来看,  相似文献   

2.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蜀为天府之国.同为天堂与天府,成都与苏州应当有较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得天独厚、人才辈出、体闲文化和形态丰富的文化种类;也表现在两者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的差异.本文从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苏州、成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挖掘吴、蜀文化的当下秉性和创新特质,意图从中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联系,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互动,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三国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概念予以界定,对四川、陕西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强调应该树立"既要回归自然,也要拥抱人文"的旅游观,并提出"大天府,大旅游"的概念,就如何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区古镇文化定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溪、安仁、洛带、平乐和街子等成都辖区古镇文化共性较大,增加了其定位的难度,同时成都辖区古镇还存在着规划目标相似、定位重叠、定位模糊、宣传着力点不明确等问题。探寻古镇历史,可以提炼成都辖区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形成其文化定位。凝结古镇的文化核心和主题,还需重视地方休闲文化特色,发挥古镇地理环境优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三江旅游应以“三国”为主题 ,“三国文化旅游”或“三国文化之旅” ,实际上是三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三国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历史学的、历史文化学的、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开发“三国文化之旅”应注意 6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由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与成都市金牛区委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哲学研讨会”于1997年8月13日在成都召开。会议讨论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以及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等问题。并增选了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天府新论)总编唐永进为研究会副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五凤古镇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通过构建五凤古镇健康通道、文化通廊、游憩空间多功能复合的立体结构,一线多区、一区多景的景观格局,形成五凤古镇城乡生态、旅游、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全新旅游绿道体系,构建更大尺度的田园古镇展示界面,为成都天府古镇的腾飞和成都旅游经济的整体拉动实现助力。  相似文献   

9.
成都是中国四川省省会,国家16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980万。成都于2300多年前定名,至今城名与城址未变。在汉代,蜀锦生产居全国首位,故有“锦宫城”。“锦城”之称。在五代后蜀,遍种芙蓉树,故有“芙蓉城”、“蓉城”之称。秦时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闻名,至今仍泽被川西。由于灌溉发达,物产丰富,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汉景帝时,太守文翁“修官学于成都市中”,…  相似文献   

10.
廖永祥先生编纂的《蜀诗总集》近期由天地出版社出版。是书共分十二卷 ,辑录自先秦至清末蜀中诗人二千三百余家、诗作近万首。乃先生穷十年之力 ,参阅史料文献四百三十余种 ,精心结撰而成。近年来巴蜀乡邦文献之整理 ,是书堪称巨著。笔者有幸先读 ,以为是书虽未能尽善 ,然发凡起例 ,甚有功于学术。一、发幽阐微巴蜀素称文献之邦 ,名公巨子辈出。正如先生所云 ,“巴、蜀素好文雅 ,其来久远” ,“自昔江汉炳灵 ,岷峨毓秀 ,以山水、文学著称 ,诚文雅之渊薮”。前人所辑 ,如《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蜀藻幽胜录》、《锦里新编》、《蜀文…  相似文献   

11.
《文化市场》2002,(4):34-35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镇孙家冲村开发“农家乐”旅游.以土家、侗家风情歌舞为特色,招徕游客.产生了旅游热效应。把山村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投入市场.使当地还比较贫困的土家山村多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使长期仅作为目娱自乐的土家山村文化体现出了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从全国600多个地级以下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个“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大理的魅力在于: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相似文献   

14.
保护古镇 传承民俗 促进旅游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城古镇具有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价值,保护和开发名城古镇,要处理好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建议要科学地制定古镇保护、利用、开发规划;要抓住自身特色,准确定位,发挥创意;要理顺体制,转变机制,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蜀的称谓从语源学上分析“蜀”字的好几种企图一直都存在着障碍。“蜀”在用于表示四川和四川人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其他意思。字典把“蜀”归类干表意的“虫”部之下,这种形状的“蜀”,所见最早的一例是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甲骨文中。。甚至在更早以前,有一个字除了没有“虫”旁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与“蜀”相同。这个字的上部因袭了“蜀”字,表示一目。一种语源学上的见解对其所认定的“目”给予了大量关注,却轻视了“虫”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最初的蜀具有人种和地理学的内涵,而这些象形文字的构成成分看来彼此间并不一致,难…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文化年鉴》2009,(1):339-339
9~10月,上海世博旅游主题系列《游览护照》陆续发布。2008年《游览护照》采用新颖有趣、贴近公众的《游览护照》和景点纪念签章的形式,吸引广大市民走出家门,参与上海六大系列主题旅游活动。08版《游览护照》结合“世博风情游”为主题,整合开发新的上海世博专项旅游资源,根据市场受众,以领略上海之美为线索,推出6个系列品种。分别是:针对白领市场推出的领略海派风情之美——文化风情;针对青年白领和市民领略经典浪漫之美——都市精品;  相似文献   

17.
南京甘熙故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立菊  付启元 《寻根》2006,(2):71-75
南京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文化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  相似文献   

18.
姜睿 《文化市场》2000,(5):30-32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旅游作为其核心也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并发展以博物馆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对正在迈向文化经济时代的上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力于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分析及其行销策略的探讨,以期推动上海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完善并优化上海都市旅游形象,进而为其他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南丝路的门户——邛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南、北方丝路的基地皆为丝绸原产地蜀,而古临邛为秦汉时期蜀地工商重镇的盐、铁、铜、茶、丝等物产的主要生产地之一,是蜀西平原向南的门户、南丝路上蜀南贸易的门户。邛崃打造此门户与旅游结合,应注重寓教于乐,探索文化旅游新路。  相似文献   

20.
近日,人才市场传来消息说,我国出境游高端人才极度匮乏,30万年薪还招不到所需人才。所谓的“出境游高端人才”,主要是指能够承担出境旅游的组团和导游工作的人才,要求懂多种外语,且熟悉旅游行业,对旅游目的地国家的旅游资源和人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能与当地旅行社及所带团队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旅游专业和各种外语专业大中专生毕业。可为何30万年薪还招不到所需人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